首页|新闻|图片|评论|财经|共青团|大思政|青年电视|青年之声|法治|教育|中青校园|励志|文化|军事|体育|地方|娱乐|ENGLISH

颐和园里唱大戏 点亮新常态下的“云夜游”

发稿时间:2020-09-30 11:10:36 来源:人民文旅 中国青年网

  9月27日,文化和旅游部第三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文旅部产业发展司副司长马峰介绍,疫情期间,数字文旅产业异军突起、逆势上扬,云演艺、云娱乐、云直播、云展览等新业态蓬勃发展,为文化和旅游行业复工复产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就在一天后,一场文旅融合的“云夜游”盛宴在颐和园开启。由人民日报新媒体、人民日报《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新浪微博、哔哩哔哩主办,人民创意、人民文旅协办的2020“颐和园·戏游记”,汇聚了尚长荣、陈少云、于魁智、李胜素、迟小秋等二十位国家一级演员,在现存院落尺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廷戏楼——颐和园德和园大戏楼登台献艺。连续三晚的大戏,这在颐和园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颐和园 戏游记”开幕大戏——京剧×歌剧跨界节目《颐和园之夜》

  这场由文旅行业头部平台、戏曲领域顶级资源联手打造的文旅盛宴,为正在逐步从疫情恢复的中国旅游提供了更多可能。景区的“夜游”,演出的“云游”,也许可以打造出别开生面的“云夜游”。

  往日重现 传统文化的旅游场景化

  今年是颐和园建园270周年,也是“徽班进京”230周年。这座曾经的皇家园林,也一直与戏曲有着不解之缘。北京市颐和园研究室主任赵晓燕介绍,此次举办演出的德和园大戏台是清代三大戏台之一,也是京剧发展史上最重要的舞台之一,见证了京剧发展成熟的历史轨迹。曾经专为帝王家表演的戏台,如今已经通过景区开放、通过网络直播“飞入寻常百姓家”。在某种程度上,如今在这里表演的艺术家,也是在向谭鑫培、杨小楼等老一代名家致敬。

  赵晓燕认为,戏曲是园林意境蕴涵的重要组成。游人获得园林意境的信息,不仅通过视觉功能的的感受或者籍助于文字信号的感受,还通过听觉、嗅觉的感觉。戏曲的“意境美”通过剧目情节、演员的表演、观众的欣赏与周边的园林环境情景交融、鲜明生动,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园林的戏楼里欣赏中国古典传统戏目,无疑是视觉、听觉、触觉的极大享受。

  如果单纯说戏曲是“文”,景区是“旅”,那么将戏曲还原到景区之中,则是文旅融合的一次场景化实践。近年来,国内极具文化底蕴的景区都在利用文化演出丰富夜游体验,这其中传统文化扮演了重要角色。故宫的上元之夜、清明上河园的演出、网师园的夜游、无锡的古运河风情夜游节等,都将戏曲元素融入到活动和产品之中。而在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景区、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中,由国内最顶尖的戏曲名家呈现的连续三天的大戏,这在中国文旅史上实属罕见。

  上海豫园元宵灯会

  前无古人,但并非不能后无来者。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对于弘扬中华文化、彰显文化自信发挥着极大作用。在疫后逐步恢复的城市和景区,也需要用一场文化盛宴,让更多的人感受文化、体验文化、享受文化,“以文促旅,以旅彰文”。

  点亮“双节” 线上云夜游的更多可能

  9月30日晚,在京剧大师尚长荣先生的《大赐福》之后,全国人民将迎来期盼已久的中秋+国庆“双节”假期。据文化和旅游部的最新数据,第三季度国内旅游市场已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的七成到九成。可以想见,在马上到来的8天假期,国内旅游市场将会迎来一波井喷。此次假期之前的三天大戏,为复苏的国庆长假旅游“热了场子”。

  据相关平台预测,相较于今年“五一”假期和端午假期,国庆假期全国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均将有大幅增长。与去年国庆假期相比,今年国庆假期的国内旅游总收入可能恢复至91%左右。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总体形势下,旅游活动稳步恢复,在线云游虽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仍是旅游目的地保持曝光度、提高影响力的有力武器。

  和传统的演出不同的是,“颐和园 戏游记”这样的活动,既能够把足够精彩的演出奉献给观众,同时也是对目的地本身的展现;和传统云游不同的是,游客不只是在通过屏幕感受旅游,同时还能够享受到难得一见的视听盛宴。

  河北梆子名家王洪玲、王英会在“颐和园 戏游记”第一夜表演《大登殿》选段

  当然,这样的“云夜游”是否能够真正起到作用,还是要看产品本身的质量。是否能有颐和园及难得一见的德和园大戏楼“站台”?是否能有戏曲界“一壁江山”的演出阵容?是否能有平台和流量的保证?恐怕还需要下一番功夫。

  文旅发展大势下催生的夜游,疫情影响下逆势上扬的云游,二者完全可以结合而生“云夜游”,“颐和园 戏游记”正是其中翘楚。虽然旅游永远是一件需要“身体力行”的事,但当“身未动”的时候,心可以远。

责任编辑:ZER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