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望俄蒙,鸡鸣闻三国”。
今年夏天,满洲里旅游行业再次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接待人次从上半年的2.53万人次猛增至7月份的51.4万人次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邹俭朴
满洲里坐落在内蒙古东北部,位于
这是一座繁华和沧桑集于一身的塞外小城,也是一扇融汇中西文化的“欧亚之窗”。“一眼望俄蒙,鸡鸣闻三国”。在不同文化交汇下,满洲里城镇化兼容并蓄,绘就了“文化交汇、城景一体”的美丽画卷。
近年来,满洲里全面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遵循“不求规模、但求风格、求精求特”的城市定位,实施“绿净亮美特”工程,塑造文化交融、精致典雅的城市风格,获评国家卫生城市,入选国家县城
显异域风情
随着边贸快速发展,满洲里这个曾经“一支香烟走到头”的袖珍边城,从沿边口岸,循序对外开放到全方位推进,创造出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奇迹,一举成为中国最大的陆路口岸城市。
夏日的满洲里,绿草如茵,碧波荡漾。巍峨耸立的国门下,中欧班列日夜穿梭。中西交融的城市风格,随处可见的欧式建筑,让满洲里处处皆风景,置身其中,恍若童话世界。
“满洲里独特的区位地缘优势、浓郁的异域文化积淀以及丰富的俄式建筑文化遗存,确定了其‘中俄文化交融型’的城市风格定位。”满洲里市政协副主席王春鹏说,“满洲里充分运用‘古典欧式’建筑元素符号,积极营造独具风情的城市风貌。”
走在满洲里街道上,映入眼帘的每一栋建筑都是一处独特的风景。一道街形成了以屋顶陡坡、内部雕花点缀、颜色鲜艳明亮的朴实特征为主的俄罗斯建筑风格;二道街形成了以尖拱券、尖峰和飞扶壁为主的
纵观市区内200余栋临街楼房外立面,统一为欧式风格。俄罗斯、哥特式、巴洛克式和法国古典主义等“古典欧式”建筑元素符号,大力营造了异域风情的城市风格,形成了“单体建筑彰显特色、每条街道风格各异、整体形象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
“城市街道与城市建筑都是构建城市景观不可分割的整体。”王春鹏说,在满洲里,特色风貌区内主要街道的公交停靠站牌都设有座椅。路灯和道路指示牌与整体风格和谐统一,特别是雕塑景观设计在这里发挥得淋漓尽致,增强了活泼、自在的氛围。
内蒙古满洲里套娃景区(2020年8月摄) 王化勇摄
点亮城市打造
多年来,满洲里的建筑和夜景一直是自媒体平台上热度不减的两大话题。诸如“不览夜景、枉到边城”之类的说法层出不穷,满洲里成为不少游客打卡地。
在亮化理念上,满洲里尽可能体现原有建筑元素,多采用动静结合方式,使城市夜景亮化内容更加丰富。在亮化布局上,重点通过“一线、两点、三扇”的整体打造和单体建筑色彩及照度上的层次划分,突出城市夜景“大气典雅、动感浪漫”的效果。在光源选择上,主要采用
每当华灯初上,各栋建筑物柔和的灯光就会点亮整座城市,给人一种“画在斑斓里、诗在流动中”的怡人感觉。
满洲里的夜景让外来游客流连忘返,这种“流量经济”是满洲里促进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王春鹏说,满洲里实施“大口岸+大旅游”品牌战略,积极融入
今天的满洲里,边境口岸、异域风情、北方民族文化、特色城市建筑等资源,与传统的国门、套娃景区、呼伦湖等旅游资源形成呼应。口岸的优势商贸资源正转化为独具特色的旅游产业。
据统计,今年夏天,满洲里旅游行业再次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接待人次从上半年的2.53万人次猛增至7月份的51.4万人次,主要经济指标逐步恢复正增长。
城景一体人景合一
满洲里街区传统民居独具匠心,民俗活动独具特色。
“俄罗斯人来这里有回家的感觉。”操着一口流利汉语的满洲里俄籍市民娜塔莎说,2006年,她跟朋友从俄罗斯来满洲里购物,便深深地爱上了这里。毕业后,她来到满洲里生活,还成了中国媳妇,“总觉得自己和这座干净美丽的城市有着莫名的缘分。”
在满洲里,不同文化的日常交流日益频密。如在婚恋态度上,满洲里市民已习惯亲朋好友与俄罗斯人恋爱、结婚,社区中看到异国家庭可以无障碍社交。
满洲里原称“
“中俄蒙不同文化在满洲里交融,在中华民族文化健旺茁壮的前提下,吸收和接纳丰富多彩的俄罗斯和蒙古文化素材,形成了中西结合、极具特色的对外开放型口岸文化,促进了满洲里发展。”长期研究边境口岸城市文化特征的满洲里俄语职业学院中文系教师孙晶说。
“作为中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满洲里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日渐浓厚,城市治理水平和城市文明程度日益提升。”王春鹏说,自2009年获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