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托海三号矿脉 傅轩摄/光明图片
【这些文化遗存现今的模样?】
“心上人,我在
可可托海不是海,是新疆阿勒泰地区富蕴县的一个小镇。打开中国地图,它隐藏于阿尔泰山的峰峦之中,是
其实,可可托海早就应该火了!就是这个藏在山坳里的小镇,为共和国作出了史诗级的贡献:在国家经济极度困难时期,这里提供的矿藏资源用以偿还苏联巨额外债;在共和国“
可可托海是一座世界级的矿脉,该矿脉已开采的矿藏种类高达86种,占人类已知矿种的60%。其中锂(Li)、铪(Hf)、钽(Ta)、铯(Cs)等矿藏资源量均位列全国前十。
早在20世纪30年代,嗅觉灵敏的苏联人便找到了这里,与统治新疆的军阀盛世才签署了《租借新疆锡矿条约》。在此后的十几年里,苏联人在这里挖掘了锂、钽、铍等大量的矿藏。这些矿藏对苏联国防建设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新疆和平解放后,在苏联援助我国的156个项目中,有中苏联合开发可可托海3号矿坑的条款。后来中苏关系破裂,苏联要求我国在5年内还清全部52.9亿元的贷款,光可可托海3号矿坑就帮助偿还了其中很大一部分。
近日,记者走进了可可托海小镇。一下车,眼前已经结冰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镜子,在阳光下熠熠闪光。湖周围的群山裹上了银装,庄严肃穆。山坳里,结满树挂的
“欢迎来到可可托海,这个美丽又神奇的地方!”地质公园门口,富蕴县党史研究室主任廖宏亮热情地迎了上来。
沿额尔齐斯河溯流而上,
“这底下,处处是宝藏。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所使用的铍、第一颗
沿着矿坑旁的阿依果孜矿洞洞口逐级而下,抵达矿洞深处。洞内气温骤降,怪石嶙峋、灯光幽暗,层次分明的矿脉中嵌着
凝望着一处处人工开凿的痕迹,似乎有一股劲风吹起,带着历史的呼啸在矿洞中回荡。“这里的冬天,气温有零下四五十摄氏度。工人们住在结满冰霜的地窝子里,睡醒了就穿上笨重的毡筒,套上一层又一层的厚棉衣下井挖矿。两只手先出汗又遇冷,摘下手套时,常被粘下一层皮!”60多岁的可可托海“矿二代”巴哈提别克·加斯木汗为我们讲解,“我们辛苦挖矿,是为了让子孙更好地生活!”说到动情处,他眼含泪花。
因矿而生、因矿而兴的小镇,终有资源枯竭的那一天。1999年,三号矿脉因稀有矿藏资源枯竭正式停采,可可托海进入了后矿山时代。
“镇上原先4万多人,一下子减少至不足一万人……”今年84岁的艾达尔汗·恰勒哈尔拜是名老矿工,他回忆,“有人说,矿没了,可可托海完了。现在看,并不是这样。只要我们不服输,办法总比困难多!”老人攥紧拳头挥了挥,就像当年挥动铁锹一般有力。
2013年,可可托海工矿区综合治理被列为国家
走进可可托海团结东路三号院,清水墙、红砖房,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这是原可可托海矿务局一矿矿部所在地,有8座老厂房。”工作人员介绍,这里已变身为文化旅游创意园区,迎接来到可可托海的八方游客。
来到额尔齐斯河源头的塔拉特村,已过晌午时分。走进一家整洁的民宿,主人阿勒帕尔·毕毛拉正和妻子忙进忙出。不大的院落里,种着苹果树、
“五六年前,我们过日子还主要靠农牧业,现在搭上乡村旅游快车,成了特色民俗文化村落。全村180多户,很多开民宿,还通过互联网把
这两年,乘着
产业转型升级的红利显而易见。“在我们可可托海,游客夏天观光看景,冬天滑雪踏冰,一年四季络绎不绝。我们的生意嘛,天天都是‘旺季’,每年能收入20多万元呢。”开民宿的库丽帕热·哈布力告诉记者。
(本报记者 赵明昊 李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