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记录】
撰文/摄影:陈翊雄(第八届汕头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当有些地方的人开始感慨年味渐弱时,在广东的潮汕地区却依旧可以感受诸多古老而热闹的过年仪式。这里的年味在腊月就开始浓郁起来,到处锣鼓喧天,烟火升腾,宛如一幅绚丽多彩、底蕴深厚的民俗画卷。
人们聚在道韵楼里过大年。道韵楼位于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是我国最大的明代八边形土木结构城堡式土楼建筑。
“潮州,大海在其南,群山拥其北。”这说的便是广东的潮汕地区——包括汕头、潮州、揭阳三市和汕尾部分地区。腊月二十四,潮汕地区迎来“送神上天”的重要时刻,也就是俗称的小年。在这一天,灶神——这位被潮汕人称作“司命公”的神明,会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职,汇报人间一年来的善恶诸事。人们格外重视送灶神的仪式。许多家庭会打扫厨房,摆上大米、潮州柑、甜糯米糍、纸马纸鹤等供品,然后点燃鞭炮,恭送灶神。
潮汕年轻人表演英歌舞。
随着春节到来,潮汕地区几乎村村都有民俗活动,并且一乡一俗,各不相同,精彩纷呈。每到巡游吉日,家家户户举家出动,操办巡游节目。有的村庄还会事先贴出巡游告示,说明巡游路线,然后择吉辰抬神像出庙到街巷巡游。
在海边巡游的盛装少年。
各个村庄的巡游方式各有不同。最普遍的巡游队伍是以带梢叶的青竹竿挂灯笼为前导,灯笼上书写“合乡平安”“五谷丰登”等字样;接着是铿锵的马头锣开路,老者敬撒石榴花与仙草水;后面依次是彩标、花灯、涂戏、鼓乐队、舞狮、舞龙、英歌舞等。
在潮汕各种年俗活动中都能看到英歌舞的身影。这几年,融合了舞蹈、武术、戏曲等技艺的英歌舞持续火爆“出圈”,声名远播海外,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闪亮名片。英歌舞取材于《水浒传》,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2006年,它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其“又老又潮”,被不少年轻人称为“民间街舞”“中华战舞”。
潮州年俗“穿蔗巷”,寓意来年的生活像甘蔗一样甜蜜。
民俗是潮汕人向心力的载体。尤其是新春佳节之际,无论散落何处,潮汕人心中只有一个故乡——那就是“闹热”之处。在春节,无论身处何地,族人都会如期而至,共同缔造并分享这种“闹热”。
潮汕地区的各种“岁时节日”活动,世代沿袭相传,或纪念、或寓意、或祈福,蔚然为俗。在潮汕地区,春节年俗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民俗活动,更是人们的精神寄托,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核的外在表现。
过年时,潮汕地区各个村庄都会“摆桌”庆祝新春。
近些年,潮汕地区持续不断优化文化服务供给,探索“非遗”创新发展,推进文化惠民,促进文旅融合,传统年俗也迎来蓬勃向上的生命力。英歌舞、麒麟舞、烧火龙、跳火堆……丰富多彩的潮汕年俗展现了这块土地深厚而独特的文化底蕴,也体现了潮汕地区生机勃勃、热气腾腾的发展态势。
《光明日报》(2025年01月26日 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