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财经|共青团|大思政|青年电视|青年之声|法治|教育|中青校园|励志|文化|军事|体育|地方|娱乐|ENGLISH

北京市中山公园:唐花坞里春常在

发稿时间:2025-02-12 15:35:0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国青年网

  新春时节,游客在唐花坞里观赏花卉。

  北京市中山公园供图

  在北京市中山公园(以下简称中山公园)西南隅,有一座玻璃顶、雁翅形状的建筑——唐花坞。依托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唐花”技艺,唐花坞常年花卉展览不断,让市民游客一年四季都可以欣赏烂漫花海。

  “唐花”的“唐”通“煻”,是用火烤的意思。据史料记载,早在唐代,人们就通过加热增温的方式使花卉提前开花。唐代段成式创作的笔记小说集《酉阳杂俎》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常有不时之花,然皆藏土窑中,四周以火逼之,故隆冬时即有牡丹花。”也就是说,当时人们就已经利用牡丹的生态习性,将它置于土窑,四周以火烘,称“烘花”“烤花”等,促使其提前至春节期间开花,供人们欣赏。

  北京地区的“唐花”技术久已有之。自元代以来,利用“唐花”技术在严冬时节培养花卉已经比较普遍,以丰台草桥一带最为出名。《燕京岁时记·唐花》载:“凡卖花者,谓熏治之花为唐花。每至新年,互相馈赠。”可见清代花卉促成栽培技术的成熟。

  中山公园原是明清两代的社稷坛。1914年,在朱启钤先生的推动下,社稷坛变为公园向社会开放。1915年,公园专门营造了一处建筑,应用“唐花”技术培育花卉,建筑得名唐花坞。1936年,唐花坞改建为钢筋水泥结构,内设电灯、暖气,成为北京最早的现代温室,沿用至今。在这里,古老的“唐花”技术被发扬光大,老百姓在萧瑟的冬季也能观赏到鲜艳的花朵。

  历经几代园艺师的辛勤耕耘,“唐花”技艺作为传统花卉种植技艺的代表,在中山公园得以保留传承,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20世纪50年代起,中山公园开始系统研究与发展“唐花”技艺,对传统技艺进行深入总结。到了20世纪80年代,形成较为完善的花期调控技术。

  “古人利用有机肥发酵升温,或用烧木柴或煤来加热,提高室温。”中山公园园林科技科科长袁承江说,现代人用天然气或电来加热,能够实现全过程可控制、可监测,从而更加精准地控制植物开花的节奏。

  中山公园党委书记、园长秦雷介绍,经过不断探索,园艺师们已成功实现结香、紫荆、丁香、玉兰、连翘、紫藤等20多个品种花卉的花期调控,通过控温、修剪、外源激素等多种手段精准地控制花期,不仅能够让花卉提前开放,还能够让它们延后开放,做到“花如人愿”。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园艺师们将研究成果编辑整理,并参与编纂了《春季开花木本植物花期延迟技术规程》,2020年12月发布成为北京市地方标准,为北京“花园城市”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百年坚守,匠心传承。曾经,冬赏春花是富贵阶层的专属。如今,中山公园培育的花卉花期基本覆盖全年,为市民游客提供四季赏花服务。每年有数十万人走进唐花坞,在品赏自然之美的同时,感悟一花一叶背后所承载的技艺传承,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施 芳)

责任编辑:张秋红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