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坤朋
1259年冬,忽必烈从南方战场返回大本营开平城继承汗位,途中来到燕京城。《元史:世祖本纪》记载:“是冬,驻燕京近郊。”继承帝位后,忽必烈怀着统一中国的壮志雄心,于1260年12月再次来到燕京,“驻跸燕京近郊”。据历史学家考证,这里的“燕京近郊”就是金代的太宁宫,亦即今天的北海琼华岛一带。为什么忽必烈两次驻跸都选择这里呢?
金世宗初建太宁宫
1153年金海陵王改燕京为中都,在莲花池畔建立了规模宏大的中都城,在城内建置宫殿苑囿。此时都城东北有一片广袤天然水域,包括今天的什刹海、北海和中海,时称白莲潭。1179年金世宗依托这片辽阔的水泊,建成了一座离宫太宁宫,后改名宁寿宫、寿安宫、万宁宫。太宁宫大致位于今北海和中海水域,营建时采用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一池三山”布局,用疏挖白莲潭的湖泥堆筑成了三个小岛:琼华岛、瑶光台和中海的小岛,其中琼华岛和瑶光台即今北海的琼华岛和团城。琼华岛上建有广寒殿,岛上遍植松柏,假山奇石堆叠,据说这些奇石都是金人从北宋汴梁城的艮岳园掠夺而来。《辍耕录》载:“其山皆以玲珑石叠垒。峰峦隐映,松桧隆郁,秀若天成。”瑶光台上有瑶光楼,东西两侧有桥与湖岸相连,为金朝皇帝驻跸纳凉之处。除此之外,太宁宫内还有薰风殿、临水殿和紫宸殿,这些宫殿岛屿同碧波荡漾的水泊、郁郁葱葱的树木、映日连天的荷花交相辉映,构成了规模庞大、清幽秀丽的离宫别苑,成为金世宗、金章宗最喜爱的消夏避暑之所。金代诗人赵秉文随侍皇帝驻跸太宁宫时,深深为这里的景色折服,写下了赞美太宁宫的诗篇《扈跸万宁宫》:“一声清跸九天开,白日雷霆引仗来。花萼夹城通禁御,曲江两岸尽楼台。”
太宁宫建成不足百年,朝代更迭,这片宫苑换了主人。金朝末年,蒙古国势力逐渐强盛,多次派兵南下侵扰金国。1214年7月成吉思汗发兵围攻金中都,在近一年的围困中,金中都瓦破垣残,1215年5月都城被攻陷,蒙古骑兵长期压抑的怨恨和愤怒化作一团烈火,将辉煌壮丽的金中都宫殿化为灰烬。而地处都城东北的太宁宫,虽然也遭受了一定的破坏,但还是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四十多年后,当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途经这片故地时,金中都宫阙已是残垣断壁、草木幽深,因此他不得不选择太宁宫作为自己的驻跸之地。
这位土生土长于草原的蒙古首领,非常喜爱这处水草肥美之地。为什么忽必烈这么看重燕京呢?不仅是因为其多次驻跸这里,还因为早在继位之前,就有人向他说明燕京的重要性。《元史》卷一一九记载霸突鲁建言元世祖:“幽燕之地,龙盘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大王果欲经营天下,驻跸之地,非燕不可。”世祖曰:“非卿言,我几失之。”1267年忽必烈派中书省官员刘秉忠总负责新都城的营建,阿拉伯人也黑迭儿负责宫殿设计,郭守敬负责水利规划。
太液池畔三宫鼎立
由于金中都城宫阙已成一片废墟,且原中都水源莲花池水量不足,难以满足大都城的需要,刘秉忠在规划时,做了一个大胆的方案,将白莲潭整个圈入城内,并以其为中心规划大都城,确定了都城的中心、四至城墙乃至中轴线。这与蒙古人喜欢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习性相符合,开创了中国都城规划的一个壮举。
也许是受忽必烈的嘱托,刘秉忠在规划大都城时,将白莲潭水泊一分为二,将忽必烈驻跸的琼华岛及其周边水域圈入了皇城之内,称为太液池,即今天的北海和中海,皇城外的水泊则称为积水潭,即今天的什刹海。围绕太液池,在水泊东岸营建大内,作为皇帝行政办公和帝后生活起居之地,在水泊西岸营建东宫,作为皇太子和太子妃居所,后改成隆福宫。元武宗时期,在隆福宫北侧又建造了一座兴圣宫,作为皇太后的寝宫。隆福宫和兴圣宫通过瑶光台及两侧的桥梁(今北海大桥的前身)同大内连接,形成了三宫鼎立的格局,成为大都城布局的核心。
由于太液池与积水潭被皇城城墙隔断,为给太液池供水,元代时专门开凿了一条水渠,引玉泉山水,自义和门入城后蜿蜒南转至皇城,史称金水河。因为这条河道专门给皇城供水,为了不与其他河道交汇,河道采用了跨河跳槽的办法,穿越其他河道时,以立交石渠横跨而过。《元史:河渠一》载:“金水河所经运石大河及高良河、西河俱有跨河跳槽。”金水河流入皇城后,自北端流入太液池,据故宫学者李纬文考证,还有一个支系从太液池北端南引,并分成三支,分别为御苑、大内和琼华岛供水。
在营建大都的同时,忽必烈对太宁宫的经营并没有停止,他派人多次修葺和扩建琼华岛,在山上建寝宫。据《元史:世祖本纪》记载:至元元年(1264年)重修琼华岛,至元二年做成渎山大玉海,置于山顶广寒殿,至元八年(1271年)琼华岛赐名万寿山(万岁山),至元十年忽必烈亲临广寒殿册封太子,这些重要事件说明了琼华岛在元代宫苑中的重要地位。
修缮琼华岛时,元廷在山上叠山垒石,遍植松柏,并用水力装置汲取山下金水河水至山顶,做成了一个人工喷泉,从石龙口出水注入方池,一时青山溪水、假山叠翠。此外,元代还将琼华岛南侧的瑶光台改名圆坻,亦称瀛洲,将中海的小岛改名犀山。圆坻上建仪天殿,东、西架桥连接太液池两岸,北面架桥通往万岁山。《辍耕录》记载:“其山皆以玲珑石叠垒。峰峦隐映,松桧隆郁,秀若天成……山前白玉石桥长二百尺,直仪天殿右,殿在太液池中圆坻上,十一楹,正对万岁山。”
紫禁城侧园居理政
人事代谢,政权更迭。元末政治腐败,农民起义愈演愈烈。1368年朱元璋派徐达北伐,起义军势如破竹,八月庚午攻入大都城,大都改北平。由于残元势力并未肃清,朱元璋派四子朱棣驻守北平,是为燕王。燕王的府邸就在元大都皇城内,但具体在什么位置,今天众说纷纭,一种观点认为就在元代隆福宫,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在元代大内。但有一点可以确信的是,朱棣营建紫禁城时,曾利用元代的隆福宫改建西宫,作为临时性的过渡宫殿。西宫规模庞大,其正殿为奉天殿,殿之南有奉天门、午门、承天门,“凡为屋千六百三十余楹”,俨然是一座微缩版的紫禁城。明初,除营建西宫和修葺琼华岛外,太液池及周边并未大兴土木,但其景色优美、环境清幽,是明初皇帝狩猎、休闲之地,因其位于紫禁城西侧,又称西苑。明英宗复辟后,开始对太液池进行较大规模的扩建,包括挖掘南海,南海上堆起一座小岛,称为南台,即后来的瀛台,由此形成北海、中海、南海三海并立的格局;同时在圆坻上修建土筑高台团城,填平了团城、犀山台与太液池东岸之间的水面。弘治年间又将团城与西岸之间的木桥改为大型石拱桥,即后来的金鳌玉蝀桥。嘉靖皇帝的即位,为这片苑囿再添波澜。他在位期间,重新修缮西宫,改称“仁寿宫”(后改为永寿宫),作为祭祀场所,围绕西宫设立了农耕礼制场所。
震惊朝野的“宫婢之变”发生后,嘉靖皇帝逐渐厌倦朝政,长居西苑,在西苑大兴土木,建了诸多修道祭祀的殿阁,如大高玄殿、雩殿、万法宝殿等,大明朝权力中枢转移至西苑。此后几位皇帝陆续改建、增修,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西苑园林格局,如南海南台上的趯台坡(今瀛台涵元殿)、昭和殿(今勤政殿);中海犀山台上的崇智殿(今万善殿)、蕉园,西岸的紫光阁、先蚕坛,东岸的水云榭、乐成殿;北海团城上的承光殿(元仪天殿),北岸的五龙亭、太素殿、乾德殿、雩殿(今西天梵境),东岸的大高玄殿、凝和殿,西岸的迎翠殿、宝月亭等一众建筑皆修建于明代。这一时期西苑面积较大,大型庭院楼阁较多,亭榭多沿湖岸散布,整体空间开敞,格局舒朗,树木蓊郁,兼具仙山琼阁意境和水乡田园野趣。但由于原太液池水源——元代金水河被废弃,太液池整体水量缩减,由什刹海直接给北海供水,再由北海给中海、南海供水,并由北海北闸和南海分别引两支系,流经太和广场和今天安门前,即内外金水河。
清军入关后,清廷对这片恢弘的园林非常珍视,对西苑的经营极为用心。这不仅是因为清代帝王大多喜欢园居理政,更多是因为这一时期正值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发展的成熟和鼎盛时期,因此西苑的营建手法更加成熟细腻。清代对西苑的大规模营建主要有三次,分别在顺治年间、康熙年间和乾隆年间。1651年顺治皇帝邀请第六世巴周活佛入京弘法,活佛向皇帝建议在皇宫中建立一座佛塔,以保国家社稷永固。为此,顺治皇帝利用琼华岛上的广寒殿旧基(明代万历初年坍塌),修建了巨型喇嘛塔,并依塔建造寺院,称为白塔寺,即今天的永安寺,这座白塔后来成为北海公园的象征。此后,康熙皇帝又对西苑进行了一定规模的营建,包括修建翔鸾阁、勤政殿、紫光阁、丰泽园等,其中勤政殿是康熙皇帝最喜欢的夏季听政地之一,此后逐渐成为西苑临朝理政的中心。
乾隆皇帝即位后,开始大规模改建西苑,包括新建万佛楼、小西天、静心斋、阐福寺、西天梵境、澄观堂、蚕坛、濠濮间、宝月楼,修缮涵元殿、紫光阁、丰泽园,并加筑宫墙,营造了诸多园中有园、内外借景的空间,让西苑景物更加丰富,空间更富有层次,奠定了西苑的格局和规模。
延伸阅读
西苑三海各有特色
北海以山水为主,湖面开阔,四周环绕着精致的亭阁庭院,如濠濮间、静心斋等,既有皇家园林的恢弘典雅,也有江南园林的宜人秀雅。中海以紫光阁、万善殿、千圣殿为主体,建筑舒朗、湖面辽阔、树木葱茏,颇具山水田园野趣。南海湖岸曲折多变,假山叠石与花木相映成趣,瀛台岛上涵元殿、翔鸾阁等建筑错落有致,风格细腻婉约,富有江南园林的韵味。全苑以太液池为中心,以一池三仙山为图景,琼华岛耸立于北,瀛台对峙于南,长桥卧波,状若垂虹。岛上山石和各种建筑物交相掩映,沿岸假山叠翠、树木葱茏,亭台楼阁高低错落点缀其中。西苑旁边是辉煌壮丽的紫禁城,广袤的水泊、高大的白塔、蓊郁的景山、富丽堂皇的宫殿,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一个山林、水系和城市有机结合的整体,既承载着古人对海上仙山理想境界的想象,也承载着中国人对山水田园诗意生活的美好向往,堪称中国乃至世界城市史上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