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白塔四季》摄影展,是一场关于时间、记忆与城市肌理的纪实影像实践。七位曾亲历改革开放初期的北京摄影记者——邓维、王文扬、康泰森、张兆增、郭建设、张洁、李德林,以四十余年新闻纪实摄影的敏锐视角,共同完成了这份关于白塔寺片区的视觉档案。
一组跨越时空的视觉对谈
“90年代的老式铜锅涮肉”、“2000年初胡同口的摇滚青年”、“2024年咖啡馆玻璃窗倒影中的年轻游客”,在《白塔四季》摄影展中,时间被折叠成一个个棱镜般的瞬间。七位摄影记者,以纪实摄影的克制与敏感,完成了一场与旧日自己的隔空对话。
来自《中国知识产权报》的原摄影部主任王文扬老师,从80年代开始,就居住在就白塔寺片区附近。他认为,白塔寺是北京胡同文化的缩影。“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白塔的檐角,白塔寺生活便开始了一天的热闹。小贩热情吆喝、顾客讨价还价,新鲜蔬菜上的露珠,早点摊上升腾的热气,交织成这个城市最生动的图景。”春夏秋冬几十年如一日,“我见证了白塔寺周边的巨变。”
追随摄影师的镜头,我们看见白塔寺片区在不同时代下有着不同的风貌。从破旧的胡同到整洁的街巷,从杂乱的电线到有序的市容,白塔街区在保护与更新中焕发着新的活力。
宫门口东西岔胡同,如今已是“最美街巷”,红墙白塔下,是北京老城保护与街区治理的范本。
(《经济日报》原摄影部主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原副主席邓维摄)
一部公民视角下的城市志
七位摄影师严格遵循纪实摄影的伦理准则——无摆布、无像素位移,这些影像拒绝“表演”。没有刻意安排的怀旧场景,没有数字技术拼接的时空幻象。每一帧都是摄影者以脚步丈量、以耐心等待的“偶然中的必然”——夏日胡同里打篮球的男孩,和冬日飞檐而过的猫,同样诚实。正如策展人所言:“这是时空坐标的真实切片,是胶片与数码时代共同认证的‘记忆公证处’。”
这些影像既是对职业初心的回溯,亦构成一组公民视角的城市志。当四季透过白塔的轮廓,投射于街铺、院墙和行人的倒影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西城,更是两个时代集体记忆的叠印。白塔寺的变与不变,成为城市更新的生动注脚;这些照片不仅是一个街区的视觉存档,更是一组在时间长廊里多重曝光的人文诗篇。
一场变与不变的共生哲学
青砖灰瓦间长出了许多咖啡店与小酒馆,副食店也摇身一变。而老街坊递来的那一碗炸酱面,热气依旧。展览特意将新旧影像并置在院中和室内,90年代的永久自行车,2024年的共享单车和外卖骑手。同一条胡同,同一面砖墙,白塔街区在变与不变中,演绎着共生之下交错的人文底色。
观展者说:我们在照片里看见生活的真貌
开幕当日,有一位来观展的摄影爱好者陈老师,指着照片里的侧影:“这是那位大姐,我之前也拍过她;这个遛猫的大爷,以前养鸟。他表示,对拍白塔寺情有独钟,白塔寺和哪个胡同都不一样,这里太出片了,太有生活了。”
展览信息
地址:赵登禹路429号
展期:2025年6月20日至2025年9月20日
时间:10:00-17:00(周一闭馆)
门票:免费参观
结语:
当城市更新的推土机与记忆保存者同时作业时,《白塔四季》提供了一种温柔的解决方案:不必非此即彼,所有时代都可以在镜头里相逢。来这里,取走属于你的那一帧时光——或许就在某张照片的角落,藏着你还未解锁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