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旅游

首页 >> 最新资讯 >> 正文

苏州:老宅觅知音 古城焕新颜

发稿时间:2025-07-16 14:14:00 来源: 光明日报

 

  位于江苏苏州古城东北隅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诞生”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

  漫步在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可见城门排列、街巷纵横、水道交错。这里是苏州古城保存最完整的历史文化保护区。

  近年来,随着古城保护深入推进,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活的”遗产,在保护修缮、活化利用的同时,进一步改善居民居住条件,让老宅中的居民生活过得越来越有幸福感。

  “苏州始终怀有敬畏之心、注重活态保护,突出延续特色风貌、改善人居环境、激发消费活力等重点,努力以城市更新促进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经济效益共同提升。”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党工委书记、姑苏区委书记方文浜说。

  瞄准“精细、精致、精微、精雅”的目标,苏州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实施平江、山塘等历史文化街区和32号街坊内历史地段保护更新,打造以丁香巷、大儒巷等为代表的特色街巷,推动千年古城焕发新活力。而藏身于小巷深处的老宅,是苏州古城微更新的着力点,传承与活化并举,让老宅“活”出了新精彩。

  据统计,苏州古城保护区范围内现有文保、控保建筑438处,总建筑面积高达70万平方米。明清砖木结构的建筑在百年风雨侵蚀下,存在各种安全隐患,亟待抢救性修缮。

  为给古城精细化保护提供基础信息,从2020年12月起,一个名为“古城细胞解剖工程”的项目在苏州市姑苏区展开。苏州古城54个街坊、14.2平方公里核心保护区内的房屋、古井、古树、桥梁等每一个“细胞”都将在这项工程中得到全面、深入的“体检”。

  自“古城细胞解剖工程”启动以来,苏州科技大学14名教师和28名研究生组成的团队负责“解剖”苏州古城23、24、31、39号街坊。“拂去层层灰尘,许多老宅的价值和其他历史文化环境要素被发现,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被挖掘出来,多样化保护利用方式得以显现。”苏州科技大学教授王勇说。

  有了普查数据的支撑,省级文保建筑潘世恩故居和控保建筑潘祖荫故居、顾廷龙故居、德邻堂吴宅、钮家巷陈宅和王宅等近百座古建老宅被原汁原味修缮。其中,潘祖荫故居项目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3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优秀奖”。

  为了解决古城保护的资金问题,一方面地方政府申请贷款,另一方面发布实施“古城保护更新伙伴计划”,以活化利用的方式,想方设法让修缮一新的老宅能够投入市场,发挥经济价值。

  在老宅开启修缮工作的同时,姑苏区就开始牵线搭桥,为它们寻找合作伙伴。“前期介入,一方面可以在修旧如旧的前提下,按照运营方的需求进行基础改造;另一方面也让他们了解老宅的历史文化,在后期的装修布置过程中保持原有风格。”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姑苏区古城保护委员会主任祝郡告诉记者。

  七里山塘沿线老宅鳞次栉比。位于山塘街816号的李氏祗遹义庄是苏州市文保单位,2024年修缮期间,国资公司就为它找到了中意的合作伙伴,将这里打造成古建文保精品酒店。

  曾有清代诗人在为义庄创作的诗作中,以妙笔细致地铺陈出了秀丽的园林景致。如今,走进小院,粉墙黛瓦与曲径回廊相映成趣,俊秀的太湖石与小池、荷花尽显江南宅院的精巧雅致,颇具当年诗人描述的意境。

  “合作伙伴”认同老宅的独特魅力和历史价值,并在入驻后竭力保护传承,以期再现姑苏风雅,这让苏州名城集团古城投资建设公司董事长殷铭感到十分欣慰。如今,“古城保护更新伙伴计划”已上线5批80座古建老宅,36座宅子找到了“新伙伴”。殷铭告诉记者,老宅成功牵手的“伙伴”中,既有百年老字号,也有金融和科技企业,还有提供一站式沉浸体验苏式生活的文旅服务机构。

  历史文化正以鲜活的姿态走进现代人的生活。临顿路钮家巷3号是清乾隆年间的状元潘世恩的故居,在苏州人称“状元府”。其西路建设为“苏州状元博物馆”,中东路部分改建为“江南小剧场·太傅第”。这是苏州首批获得政府授牌的四家“江南小剧场”之一。每周六、周日,小剧场60多个座位座无虚席,90%以上都是慕名前来的年轻游客。抿一口碧螺春茶饮,剥开阳澄湖里刚采摘下来的鲜嫩莲子,耳边或是软糯的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或是耳目一新的评弹脱口秀,一下午的时光眨眼流逝。“一年餐饮加演出接待游客量约为12万人次。”“印象百戏·状元府第”主理人孙启栋告诉记者。

  古城具有浓郁的烟火气息,可触、可摸、可亲近。2025年上半年,仅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接待游客量就达1506.42万人次,同比增长11.73%。苏州古城正成为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乐意打卡的生活场景,他们在感受昆曲评弹妙音、苏帮菜肴美味、苏工苏作精巧之余,会在心里止不住地赞叹,“苏式生活,妙哉!”本报记者 苏雁《光明日报》( 2025年07月16日 09版)

责任编辑:张秋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