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旅游

首页 >> 最新资讯 >> 正文

人猴冲突时有发生 什么是景区最优解

发稿时间:2025-07-29 08:18:00 来源: 中国旅游报

  □ 本报记者 郝 宁

  近日,在某景区的游客步道上,一名女性游客刚掏出包里的食物,几只猴子便从树梢飞蹿而下,抢夺中抓伤了她的脸。“猴子比人还凶。”这位游客苦笑着说。

  近年来,景区野生猴子攻击游客的案例并不在少数。在社交媒体上搜索“猴子伤人”的关键词,便能看到不少相关视频。目前正值暑期旅游旺季,“野猴伤人”的话题再次引起公众热议,中国旅游报社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猴子为什么会攻击人?

  “猴子看着挺可爱的,怎么会主动伤人呢?”事实上,记者在社交媒体上搜索发现,众多游客分享的景区“历险记”中,猴子伤人、抢物事件屡见不鲜。其中,有一部分人猴冲突,源于游客自身的行为——投喂食物,甚至对猴子进行挑逗、恐吓等动作。

  除了投喂等行为,即使游客谨小慎微,避免主动接触,也并非绝对安全。记者梳理案例发现,不少游客声称自己并未招惹猴子,却依然被抓伤:有人只是爬山路过猴群便被咬;有人正专注拍照,猴子突然跳上肩头抓伤其脸颊;还有人仅仅是从包中拿出食物,就立刻被猴子抢夺并抓伤……这些“被动受害”的经历,让部分游客心有余悸,直言“以后不去有猴子的地方了”或“看见猴子就绕道走”。

  2月16日,有网友发视频称,多名游客在深圳某景区围观野生猴子,一名小女孩站猴子跟前合照时突然被拽住胳膊狠咬,咬出很深牙印。据媒体报道,近年来,随着到此景区游玩的游客增多,猕猴伤人事件时有发生,虽然公园管理处不断提醒“禁止投喂”,但还是有不少市民私自投喂。据公园统计,这两年,猕猴伤人事件随着投喂人数的增多而发生,多数发生在周末和节假日,受伤游客以小孩和女性为主,有的人投喂时被抓伤,有人围观时太过靠近被袭击。

  对此,世界动物保护协会科学家孙全辉博士认为,野生猕猴生性警惕,通常不会主动接近人类。但灵长类也善于学习和模仿,如果能从游客手里和身上轻易获得食物,并且没有风险,它们对人的防范之心就会减弱甚至完全消失。若部分猴子因此获益,则猴群中的其他个体也会纷纷效仿,甚至将这种行为传递给下一代。且猕猴行动敏捷,指甲和牙齿锋利,一旦靠近游客,就有可能发生意外伤害。

  景区采取哪些管理措施?

  为了保障游客安全,其实有不少景区在管理猴子伤人问题上采取了针对性措施。

  贵州黔灵山公园目前有野生猕猴1200只左右,猕猴属于群居动物,还会自然繁衍,因此分布较为广泛。据公园工作人员介绍,为减少伤人事件,公园采取了一系列办法,通过设立标识标牌、语音播报、人为劝导等方式,对野生猕猴和人的近距离接触进行引导。

  海南陵水的南湾半岛有约2000只野生猕猴,南湾猴岛公园常驻猕猴为600多只,每年吸引游客超过100万人次。为了减少猕猴伤人事件发生,景区所在地设有保护站管理猴群,同时,每年邀请相关专家对园区猕猴健康生活进行调研。南湾猴岛生态旅游区品牌运营副总监邢福海介绍,旅游区坚持“三人”原则,即猕猴是主人,游客是客人,工作人员则是仆人和管家。“通过前置讲解、设立情景化标识、开展实时监控等措施,有效减少了游客挑逗或惊扰猕猴等不文明行为。”

  四川峨眉山景区对于猴群的监测和管理,也采取了有力措施。景区在猴群活动区域配备专业猴群管理员,制止猴群和游客接触,劝阻游客投食和挑衅猴群的危险行为,并于官网置顶“观猴须知”,猴群活动区域设立“观猴须知”提示牌,引导游客文明观猴。每年邀请四川农业大学等院校的动物行为学专家,向景区管理人员讲授野生猴群习性、最新管理措施等内容,不断提高野生猴群保护管理水平。

  湖南张家界景区则成立了猕猴管理队伍,负责在景区内巡逻,驱赶猕猴并劝阻游客逗弄或投喂猕猴。景区客服人员说,景区277元门票中包含3元保险费用,游客若不幸被抓伤咬伤,可到当地医院治疗、打疫苗,费用由保险承担。如果是免门票的小孩,家长也需要在进园前在售票处购买3元钱的保险。

  如何减少人猴冲突?

  人猴冲突到底如何破局?动物保护、旅游管理方面的专家学者认为,解决人猴冲突需多方合力,核心在于尊重自然、科学管理。

  “缓解人猴冲突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停止投喂、与猕猴保持安全距离。”孙全辉认为,猕猴是野生动物,长期投喂会改变它们自主觅食的行为,让它们对人类产生依赖,甚至主动接近人类,还有可能削弱其野外觅食能力,导致野生种群生存能力退化。同时,游客投喂的食物未必符合猕猴的营养需求,食品添加剂、高糖高盐食品会影响它们的健康。他建议,在日常管理中,景区需要加强对猴群的监测,在猕猴经常出没的区域设立清晰的警示标识和隔离设施。加强科普宣传,引导游客选择动物友好型的旅游方式,在不打扰的情况下欣赏野生动物的自然之美。

  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郑群明教授建议,可以在目前已有的管理措施基础上,运用科技手段和信息技术提高预警和管控水平。“有条件的景区可运用智慧手段对猴群进行空间移动监测,并提前预警景区相关游览地段的管理人员,通过管理人员对游客作出科学的引导避免危险。”比如,对可能造成游客伤害的猴群采用电子拟声驱离技术,实现人与动物保持安全的观察与体验距离,在保障游客安全游览的同时,对野生动物尽量造成最小的影响。

  对于公众自身来讲,又应秉持什么样的原则,与猴子之类的野生动物相处?“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的基本原则就是‘不打扰’,与它们保持安全距离。”孙全辉说,动物不会为其行为负责,但人类可以主动调整对待动物的态度和方式。这既是对游客自身安全的保护,也是对野生动物生活方式和生存空间的尊重。

  上图为海南南湾猴岛生态旅游区 受访者 供图

责任编辑:王目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