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瑶
郭柯彤与石峡村合作,将村里的闲置小院打造成香坊。本报记者 潘之望摄
最近,记者探访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发现三处喜人的新变化:观长城森林步道建成了,海棠园提升焕新了,老院子变成幽香阵阵的香坊。
长城长,富山乡。眼下,这座长城村正在通过微改造、精提升,让村庄变景区、果园变公园,成为人们喜爱的长城文化主题乡村旅游微度假目的地。
步道蜿蜒 森林里观长城
记者探访时恰逢一个下雨天。云海笼罩着石峡,山上的长城若隐若现。
踏着石头路,石峡村第一书记刘永强带着记者来到村东的半坡下,棕色的标识牌上写着“北京观长城森林步道”几个字,这里就是步道的起点。沿着步道向前走,脚下的路由砂石土回填夯实,两侧近处有低矮的灌木、地被植物,远处则是遮天蔽日的野生树林。再走一段,便可从不同角度看到石峡关长城,俯瞰石峡村全貌。
“这是我们今年刚建设完成的观长城森林步道示范段,全长6公里,以石峡外石路为界,分为东西两线。建成后,吸引了很多人来徒步,不下雨的时候,一直有人来。”刘永强说。以该示范段为起点,总长98公里的北京观长城森林步道(延庆段一期)正在建设中,未来人们能登高观长城的步道将越来越多。
步道让长城可以远看近观,放眼整个延庆,长城大景区带领人们走进不同的长城。“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石峡周围的长城,左手边是石峡关长城,一直往西延伸到河北,右手边是花家窑长城,向东越过清水顶,与古长城、水关长城、八达岭长城相连。”站在村中石峡峪堡遗址旁,延庆区八达岭镇党委书记李清华介绍,以八达岭长城为核心,整合水关长城、古长城、花家窑长城等资源,延庆区正在以5A级标准打造世界级长城大景区。
经历了前期筹备,2025年初,长城大景区相关建设工作已启动。“未来,这些长城点段将‘和而不同’,每一段承载不同功能,精细化满足游客需求。”李清华说。
海棠红了 果园将变公园
沿步道下山,紧挨着外石路,原木色的栅栏里,一大片海棠挂了果,果实累累泛着红晕,中央高高的木门上挂着“海棠红了”四个字。
“这是我们刚刚提升完工的海棠园。石峡自古就产海棠,山前屋后海棠遍地,这个海棠园以前就有,但天长日久设施老旧、苗木也逐渐颓败,今年3月,海棠园整体提升,改造硬件,更新苗木,面积达600亩。”刘永强介绍。未来几个月,海棠园周围还将配备生态停车场、智慧交通设施等,让其成为既能农业观光、农事体验,又能研学科普、亲子娱乐的农耕文化园。
石峡村的海棠产业也在被盘活,村里建设了酒坊、山茶坊、海棠坊等多个手工工坊,自主研发生产的海棠干、海棠汁等成为都市人喜爱的山货。未来,海棠果园将变公园,游客到石峡,不仅能到海棠园里赏花、美拍,还能亲手摘海棠、做海棠汁,将新鲜的海棠带回家。
有花,也有草。接下来,利用石峡村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草药资源基础,以“旅游+康养”为主题,还将打造一个集合草药种植、草药文化体验、健康养生的石峡关谷草药园,吸引人们康养疗愈。
香坊开门 老院子飘新香
过石峡峪堡遗址,往村子深处走,推开其中一扇棕色木门,穿过门廊,一座精巧的四合院呈现在眼前。
青砖灰瓦,三间房坐北朝南,庭院中,搭着一顶茅草屋檐,下设草席、长案、木椅,案上有陶壶、草刷,各种叫不上名字的小工具,最显眼的还是那一排整齐、细长的香。
“欢迎来到香坊。”小院主人郭柯彤一袭深蓝色布裙,笑语盈盈。她手上拿着几个小玻璃瓶,正忙着将它们一一固定在正房的墙面上。“这是我从全世界各地收集来的50多种香材,有花朵、草本、根茎、木本、树脂不同类型,我希望能让更多人认识它们。”点燃一支,青烟袅袅,幽香拂来。
郭柯彤今年38岁,做过瑜伽老师、演员,现在是一名香文化传播者。今年,她与村里合作,将这座闲置小院承租下来,入驻其中打造香坊,“古人从先秦时期就开始用香了,长城也是古老的文明,在这里制香、闻香,传播香文化,我感觉特别接地气。”预计下个月,香坊将对外开放。
除了香文化,石峡村还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正在逐步被发掘,并融入到乡村旅游中。目前,在村里可以体验黄芩茶制作、剪纸等非遗民俗,眼下再添了香坊这样的特色小院,让这座小村的魅力值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