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旅游

首页 >> 最新资讯 >> 正文

故宫神兽:中华文明想象力的古今回响

发稿时间:2025-08-29 07:16:00 来源: 浙江日报

  编者按:在故宫驻足时,您可曾被那些蟠踞于飞檐翘角的异兽攫住过目光?从《山海经》的奇谲异兽,到太和殿脊端的行什灵猴;从图腾崇拜的原始信仰,到天人合一的精神图腾。这些虚实交织的祥瑞之兽,既是支撑建筑的精妙构件,更是中华文明想象力的三维诗篇。

  故宫神兽:中华文明想象力的古今回响

  ■ 周乾

  “仙人骑凤”从何而来

  哪些神兽正被误读

  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故宫的建筑艺术中隐藏着千年的文化密码。然而,在喧嚣的传说与网络误读中,许多神兽的象征意义正被悄然扭曲。

  比如,我们常能在故宫宫殿的斜脊上看到一列造型呆萌的小兽,或三五只或七九只,常以奇数出现。最前面领头的往往是“仙人骑凤”的造型——网上流传,这是姜子牙的小舅子,也有说是齐湣王的化身。这些说法漏洞百出。姜子牙是周朝人,齐湣王是战国时期人,按这个说法,至少在战国时期,就应该有“仙人骑凤”的造型出现在屋顶上。但从已发现的战国史料或遗迹来看,都没有“仙人骑凤”的造型出现。

  我国现存较早的木结构古建筑为唐代古建筑,如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南禅寺等,它们的屋脊上都没有“仙人骑凤”造型。而在北宋李诫写的《营造法式》中,提及一个人物造型,叫“真人”。真人就是得道的道士,《营造法式》里的绘图也是一个道士骑着凤凰的形象。也就是说,“仙人骑凤”造型较早的出现时期,应该是在北宋。

  故宫旧称紫禁城,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备料,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明清两朝二十多位皇帝在宫中执政和生活。“仙人骑凤”造型也是自明代起,大面积出现在皇家建筑的屋脊上,这跟明朝皇帝推崇道教密切相关。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元末起兵之后,曾多次得到道士的指点。据《明史》记载:道教真人周颠跟随朱元璋,其主要目的是“告太平”。故宫古建筑都是以木材为核心材料,而“仙人骑凤”造型在道教文化中寓意防火——屋脊上的“仙人骑凤”,自然被寄予了驱邪、防灾的厚望。

  当然,并不是每座宫殿屋脊上的“神兽小队”都是单数。太和殿作为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登基、大婚等重大典礼的场所,其屋脊十兽的配置堪称紫禁城之最。由骑凤仙人领队,其后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suān ní)、押鱼、獬豸(xiè zhì)、斗牛、行什——这种“十全十美”的规格是皇帝专属的。

  其实,这些脊兽的出现,最初是源于建筑构造的实用需求。屋脊部位的铺瓦泥比较厚,瓦件易滑落。工匠们用铁钉固定瓦件,但又怕钉帽暴露在空气中,遭受风雨侵蚀,于是就给每个钉帽戴上个“小神兽头盔”——既保护了钉子,又美化了屋脊线条。随着时间的推移,工匠们将功能性构件艺术化,神兽造型的瓦件亦随之大规模地出现在屋脊上。

  此外,慈宁门前的麒麟也常被误传为“麒麟送子”。然考诸史料,这种说法经不起推敲。慈宁门后的慈宁宫是皇太后、皇太妃养老之地,在此放置寓意生子的麒麟显然不合理。麒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种瑞兽,它虽有蹄却不踩草,有角却不触犯小动物,象征着仁慈之心。皇帝在慈宁宫前放置一对麒麟,一是表示敬老,二是彰显太后、太妃的仁慈,这才是其真正的历史文化内涵。

  文化传播亦如古建修缮,失准即失真。守护故宫神兽的“本真性”,本质上是在守护故宫传统文化的本源——这需要在开展学术研究时,具备穿透历史迷雾的求真精神,更需要普罗大众对待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

  从蚣蝮到甪端

  是艺术,也怀绝技

  还有许多“身怀绝技”的神兽,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守护着这座古老的宫殿。

  夏天逛故宫,如果赶上下暴雨,你可能会看到壮观的“千龙吐水”场景。这水就是从台基角落的蚣蝮嘴里“吐”出来的。令人惊叹的是,这套建造于明朝、精密高效的排水系统,已在风霜雨雪中默默运转了整整605年。

  蚣蝮是龙头造型,但气势更足:双角后扬,嘴唇上翘,獠牙尖尖,铜铃大眼,长管耳朵,看着就很有“震慑力”。明人杨慎在《升庵集》中,认为蚣蝮是龙的第六子,天生爱水,常在石桥、石柱边“出没”。

  其实,故宫里蚣蝮的“治水”本领源于其科学的设计。古代工匠铺地面时就设计了微小的坡度,蚣蝮则被巧妙地安放在台基的最低点,雨水自然流向它;蚣蝮“肚子”里的空间很大,能快速“喝”下大量雨水,防止暴雨时水渗进台基缝隙、泡松地基;向外凸出的造型,使得它能把雨水向更远处用力地“吐”出去,避免雨水沿着台基侧壁渗入台基内部。

  常见于众多宫殿内、宝座旁的神兽甪端(lù duān),拥有犀角、狮身、龙背,常常双目圆睁,口微张。

  据《元史》记载,元太祖十九年(1224年),成吉思汗在率领大军西征连续取得胜利之时,却突然收兵,就是因为在蒸汽磅礴的河水中,看见一只怪兽发出了“汝主早还”的拟人音。随成吉思汗出征的耶律楚材称,甪端是上天派来儆告成吉思汗尽早停战的。

  其实,除了寓意“知晓天下事”外,故宫中的甪端还有香薰的实用功能。只要将香料置入甪端腹中,点燃,产生的香气就会由其嘴中缓缓缥缈而出。

  无论是造型艺术与科学运用相融合的蚣蝮,还是从祥瑞传说向实用功能转变的甪端,都在向世人诉说着一件事——想象力和理性在这座古老宫殿中的交相回响。

  乌鸦和石狮

  理解故宫的不同维度

  故宫,这座占地72万平方米的超级宫殿群,隐藏着数不尽的秘密与智慧。

  故宫博物院傍晚清场、游客快要散尽时,乌鸦立刻就成了这座巨型宫殿建筑群的主人。这些乌鸦羽毛乌黑油亮、体形肥硕。它们挥动着翅膀,相互追逐,在空中发出一阵阵翅膀拍击气流的唰唰声。

  有人把故宫内的乌鸦与鬼怪传说、灵异事件联系起来。这些想法是不对的。故宫内的乌鸦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甚至可以说,它们是清宫遗留的神鸟,曾经帮助清朝统治者守卫着皇权。

  乌鸦被视为萨满教的“神鸟”,清宫萨满祭祀活动形式繁多,乌鸦便充当了重要角色。

  溥仪的堂兄弟溥佳曾写文章,记录下他在坤宁宫看过的两次萨满祭祀仪式——殿外东南角立着一根楠木神杆,上面有一个碗形的东西,内置五谷杂粮,是专供“神鸟”乌鸦吃的。

  这些精心设计的集体祭祀仪式,是清朝统治者内部互相沟通的一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统治者内部的矛盾。

  1924年,最后一位清帝溥仪被逐出紫禁城,但这些曾经见证了整个王朝兴衰的乌鸦,其部分后代至今仍生活在宫中。

  围绕着故宫神兽的还有许多真真假假的传说。因其充满戏剧性,也成为故宫的魅力之一。

  西华门的断虹桥上有形态各异的石狮子,由南向北数第四只“赫赫有名”——它一手抓着头发,一手护着裆部,表情痛苦,常被称作“护裆狮”。太监信修明在《太监谈往录》中称:这头“护裆狮”与道光帝的大阿哥奕纬临死前的痛苦表情相似。据《太监谈往录》中所述,奕纬曾被道光帝踹过一脚,不久后就去世了,年仅23岁。这之后,道光帝只要路过断虹桥,看见“护裆狮”,都会想起奕纬。为避免触景伤情,他下令用一块红布盖住护裆狮,并尽可能不再从西华门出入。

  石狮子与宫廷血泪的偶然呼应,令人唏嘘。但对于这座世界文化遗产来说,宫檐之下的历史烟云、精妙建造,流传的传说、离奇的巧合,乃至被误读的习俗,其实都是理解它的不同维度。

  (本报记者 陈醉 根据周乾在宁波图书馆“天一讲堂”主题报告及其相关研究成果整理)

责任编辑:靖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