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旅游

首页 >> 最新资讯 >> 正文

国自博上演“博物·迷踪”

发稿时间:2025-10-06 09:41:00 来源: 北京日报

  国家自然博物馆举办“博物·迷踪”特别活动。 本报记者 程功摄

  本报讯(记者 牛伟坤)国庆中秋假期,国家自然博物馆举办“博物·迷踪”特别活动,邀请观众化身“侦探”,运用自然科学知识破“案”。

  昨天,博物馆探索角实验室里发生了一起“沧龙牙齿失窃案”。一张案发现场的照片成为观众破案的关键线索。

  “请大家仔细观察,看能不能发现一些蛛丝马迹。”该馆科普教育部科学教师刘珊的话音刚落,小观众已经迫不及待地给出自己的发现——“深色羽毛!”“有脚印!”“还有拖拽的痕迹!”……

  接着,刘珊给出了嫌疑人清单:马门溪龙、永川龙、满洲鳄、翼龙……

  如何判定嫌疑人的嫌疑大小?刘珊说:“大家看马门溪龙,它有羽毛吗?它能用前肢或嘴抓握东西吗?它移动时会留下什么痕迹?”

  “马门溪龙没有嫌疑!”一位小男生给出自己的结论,“马门溪龙没有羽毛,而且它的块头太大了,根本挤不进这个房间。”

  为了深入了解嫌疑人,刘珊又带着观众到展厅找嫌疑人化石,近距离观察它们的身体特征。经过全面调查,6岁的小观众阳阳第一个给出“结案陈词”:“我认为真凶是小盗龙,它的羽毛和现场羽毛很像,而且能从敞开的门中直接飞走。”

  细心的小伙伴补充更多细节。“真凶是小盗龙,但它不是唯一一位出现在案发现场的。现场拖拽的痕迹很可能是满洲鳄导致的。”

  家长彭女士说:“这样的活动太有趣了,引导孩子们带着问题主动去探索,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都被激发了出来。”

  这个假期,“博物·迷踪”活动陆续推出自然探案官、雨夜的抢劫案剧本杀、时空守护者剧本杀等活动。“希望这些互动性强的活动,吸引的不仅仅是青少年观众,还有孩子的家长们。”刘珊说,博物馆还将陆续推出常设展厅的剧本杀活动,以更有趣的方式带领观众学习自然科学。

责任编辑:牛伟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