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云 闫立辉
从泥土路纵横、信号时断时续的落后山村,到节假日人流如织的网红郊游打卡地;从“靠天收”的单一玉米种植,到生态旅游、设施农业多点开花的产业集群……短短数年,承德县高寺台镇张营村凭借“生态+文旅”发展路径,完成一场华丽蜕变。
曾经,因承德临空经济区建设,张营村整村异地拆迁,村民手握拆迁款却面临“无地可种、无业可就”的困境。如今,依托牧蓝谷生态旅游度假区、药食同源农文旅综合示范基地,这里成了“有说头、有看头、有玩头、有奔头”的乡村全面振兴样板,让往来游客在山水间沉浸式感受乡村之美。
拆迁之后寻出路
锚定“生态+文旅”破局
“早上山顶看日出,中午吃非遗‘行宫宴’,下午跟着村民学剪纸,晚上还能看牧蓝谷夜景,这趟行程太值了!”10月2日,来自廊坊的游客李丽娜翻着手机里的照片,兴奋地和同行伙伴分享。她是通过朋友推荐来的张营村,原本只计划玩一天,结果因为“体验项目太多,没玩够”,特意多住了两天。
在国庆中秋假期,牧蓝谷生态旅游度假区内热闹非凡,露营地的帐篷错落有致,儿童乐园里笑声不断,农家体验区的游客跟着村民学做美食。
不过,这处让游客一见倾心的度假地,5年前还是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村。
“2008年村里的路坑坑洼洼,下雨天一脚泥一脚水,手机在屋里基本没信号,村民出趟村得绕好几里地,落后面貌让我寝食难安。”回忆起当年的张营村,村党支部书记宋悦记忆犹新。
随着承德临空经济区开发建设工作启动,张营村整村拆迁搬离,新的难题又接踵而至:村民们虽然拿到一定数额的拆迁款,但没有了土地,村里没有产业,村民没有就业出路,几年下去就会坐吃山空。拆迁后的张营村如何发展?
面对一个个难题,宋悦和乡亲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张营村的“家底”。大家发现,村里原来还藏着不少“宝藏”。
张营村历史底蕴深厚,在清朝时是牧蓝谷行在的所在地,有着悠久的行宫文化。同时,牧蓝谷地处武烈河东川、黑山主峰西麓。海拔1275米的黑山,地处承德市区东北,是燕山中段腹地最高山峰,因森林茂密峰岩褐色而得名,与平泉光头山、赤峰红山同为红山文化核心区主要山峰。
这里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张营村紧临G45大广高速、G25长深高速和承德航空枢纽——承德普宁机场,通过承德机场连接线5分钟之内即可到达。村子距离承德市区仅16公里,驾车只需20分钟即可到达。开车到承德高铁站也不过半个小时的车程。
“把山水林的生态优势变成景观,把区位优势变成客流,再加上历史文化打底,发展‘旅游+’准没错!”2020年,找准方向后,承德牧蓝谷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成立,开始打造集休闲、康养、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度假区。
文旅融合下功夫
荒山变身“打卡地”
驱车驶入张营村,牧蓝谷生态旅游度假区的美景扑面而来。群山环绕间,草木葱茏,清新的空气驱散了城市的喧嚣;太空舱民宿、木屋小院错落分布,游客可躺在床上欣赏日出日落;非遗美食“行宫宴”香气扑鼻,让食客赞不绝口。
谁能想到,这片如今的“网红地”,曾是一片荒山坡。“清朝时牧蓝谷行在风光无限,但早已消失在历史烟云中。为了让度假区既有颜值又有内涵,一切都需要从头来。”曾是当地知名餐饮企业家的宋悦拿出全部积蓄,投身度假区建设。
建设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产权不清、股东中途撤股、资金周转紧张……难题一个接一个,宋悦没打退堂鼓。
借助普宁机场建设、临空经济区建设、双峰寺水库建设等有利契机,张营村争取政策支持,围绕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集体经济发展、教育、养老等工作下功夫,硬化道路15公里,安装路灯105盏,争取资金修建村民文化广场4个,场内配备体育健身器材。
2015年,作为张营村致富的带头人,宋悦在张营村恢复建设小溜马沟森林果树生态旅游观光园,对300亩原始松树林进行抚育,修盘山路2000米,新栽各种果树20余种。
2020年,经审批,牧蓝谷生态旅游度假区正式启动筹建。经过数年精雕细琢,一处融合休闲旅游、非遗美食、科普教育、生态康养的综合度假区正在张营村山林间崛起。
牧蓝谷之夜、体感牧场、霍比特小镇、网红秋千、非遗体验、山地露营、特色民宿……今年,牧蓝谷生态旅游度假区进行全新升级,成功实现从单一观光型景区向复合沉浸式度假目的地转型。自7月运营以来,日最高接待量超过3500人,已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
在牧蓝谷生态旅游度假区不远处,承德县药食同源农文旅综合示范基地内,一座座现代化温室大棚整齐排列。温室大棚里,工人们忙着整理土地、铺设菌床、培育天麻。
“种植基地自建立以来,不仅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也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宋悦指着大棚说,一、二期项目建设可带动就业100余人,村民们不仅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还学到了天麻种植技术,为张营村产业振兴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乡村全面振兴见实效
百姓增收日子甜
“每个月能挣3000元左右,每年运营期收入2万多元,既能照顾家里,又能供女儿上大学,比出去打工强多了。”在牧蓝谷生态旅游度假区做客房服务的陈素芹说起现在的生活,脸上满是笑意。
陈素芹是张营村村民,也是度假区员工。据景区副总经理王磊介绍,度假区优先聘用本地村民,经过专业培训后,安排在客房、餐饮、安保等岗位。目前,景区已为当地创造150个以上固定就业岗位,旺季还会临时聘用村民参与服务,进一步增加大家收入。
度假区的红火,还带动了周边产业发展。每到旅游旺季,景区接待能力趋于饱和,村里的餐饮饭店、农家院就成了“补充力量”,承接游客住宿、用餐需求;村民种植的玉米、水果,养殖的家禽,也成了游客青睐的“土特产”,农副产品销售额大幅提升。
度假区一角,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忙着装运土方。“度假区仍在加紧建设,土方运输、设施完善等零活,优先交给张营村村民干,这样既解决了剩余劳动力问题,又让大家多了一份收入。”王磊说,该项目全部建成后可提供300个就业岗位,周边村民间接就业至少1200人,带动相关产业收入可达1.5亿元,游客年接待量预计可增至50万人次。
据介绍,未来牧蓝谷生态旅游度假区将拓展会议、婚礼等多元化业务,打破旅游行业“冬冷夏热”的季节限制,让景区全年都有客流。同时,通过开放式经营,进一步提升村子人居环境和村民生活品质。
将山、水、林等生态优势转化为特色景观,使生态功能更完善,生态格局更安全,构筑完整的生态链;结合项目主题发展生态旅游,适度开发,以提高经济收入反哺生态,缓解生态和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今,张营村已蹚出一条“乡村旅居度假区+乡村旅游景区+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区”三区合一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