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7日,《赳赳大秦》演艺开展一周年“万千无名筑大秦”特别活动。当晚演出结束后,演员们在观众席与来自全国各地的1500名观众互动。受访者供图
今年秋季,27岁的李星从四川成都到云南建水旅游。在同事的推荐下,她体验了建水古城的小火车观光项目。“最吸引我的是复古的车厢,一坐进去,仿佛穿越回了旧时光。随手一拍,都像是自带滤镜的老电影画面。”她分享道,“而沿途的风景,更是与小火车的‘慢节奏’完美契合。没有走马观花的仓促,只有慢慢欣赏的惬意。正是在这段‘慢时光’里,我读懂了建水的温柔。”
“旅游的价值正在‘升维’,从追求感官冲击,演进为追求精神的共鸣与觉醒。”中国旅游协会会长段强说,“旅游价值的核心,正在从‘眼球经济’升维为‘心灵经济’。”
当下的年轻游客已不再满足于“打卡式”的浅层观光。他们踏上旅途,更渴望进行一场与自我的深度对话,获得情感的慰藉和精神的丰盈。在此背景下,如何设计有灵魂、有故事、有价值观的旅游产品,以回应年轻游客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值得探索。
“站站停、慢慢游”完美呼应年轻一代对旧日时光的想象
旅游产业必须为下一个5年寻求新的消费动力。段强认为,未来的旅游产品应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并通过创意方式进行表达,致力于打造令人难忘的沉浸式体验。
当前市场上已涌现一批成功实践,例如云南建水古城小火车、西安大型史诗幻境演出《赳赳大秦》、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等项目,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建水古城小火车运营线路的前身,是始建于1915年的个碧临屏寸轨铁路。2015年,昆明铁路局与建水县政府创新“国有铁路+地方运营”模式,启动建水古城米轨小火车观光旅游项目,通过“票务+文创+场景消费”的模式,打造了一条12.82公里长的“流动的文化长廊”,实现了从单一小火车观光到多维体验的升级。
复古的车厢、窗外的传统村落以及不时闪现的法式风情建筑,共同打造一段穿越时空的沉浸之旅,塑造了独特的人文氛围,更唤起游客的情感共鸣与分享意愿。“站站停、慢慢游”的节奏设计,让旅行真正慢了下来。
李星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感慨,建水古城小火车不仅为年轻人提供了放松身心的休憩空间,更以其独特的复古氛围,完美呼应了年轻一代对旧日时光的想象。
建水古城小火车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邓晓瑾介绍,2024年,小火车全年接待游客19万人次,2025年上半年已突破9万人次,虽已趋近饱和,但仍呈现小幅稳步增长态势。
在演出中,游客成了历史的“亲历者”
这个秋天,25岁的邱屿森与朋友从深圳来到西安,开启了四天三晚的旅程。“看《赳赳大秦》是我们这趟旅行最重要的目的,可以说是专程为此而来。”邱屿森说。
邱屿森和他的朋友都是“历史迷”。演出结束后,他仍然意犹未尽:“我仿佛经历了一场真实的时空穿越,让我的情绪久久不能平静。”这趟西安之行,两人准备了约4000元的预算。在邱屿森看来,每人近400元的演出门票,堪称整个旅途中“花得最值的一笔钱”。
“我觉得这场演出特别懂年轻人。”邱屿森说,“首先是沉浸感——我们不再是被动看戏,而是从一开场就仿佛穿越到了那个时代。其次是节奏与视听冲击:整场演出节奏紧凑,音效、灯光与威亚等技术配合极佳。最后是情感共鸣,故事虽源自秦朝,内核却关乎家国、梦想与牺牲这些永恒命题。”
陕西文化产业(西安)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赳赳大秦》出品人庞博介绍,这是陕文投集团在西安打造的一部大型沉浸式文旅演艺项目,是践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次产业实践。
项目从构思到落地历时6年,于2024年9月27日首演。一年以来,正式演出了500场,接待观众70万人,上座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20-40岁的年轻群体占比高达75%。
庞博认为,《赳赳大秦》之所以能吸引年轻人,主要源于3方面原因:
首先是引发情感共鸣。该剧摒弃传统历史题材的“大人物”视角,从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中一位名叫“黑夫”的普通士兵家书切入,通过小人物及其家庭的命运,折射出大时代的波澜壮阔。
其次是以沉浸式体验强化参与感与社交传播。该剧打造了贯穿式多空间剧场,并以“世界最大剧院舞台”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1500个移动座席使观众随剧情推进,穿梭于考古现场、咸阳宫殿、烽火战场之间,成为历史的“亲历者”。
第三是以民族美学与高级质感传递当代价值。作品在精神层面聚焦能与当代对话的核心价值,提炼出秦人坚韧不拔的“拧”劲儿、坚持改革的韧劲、天下统一的抱负与家国一体的情怀。
该剧跻身陕西省内平均票价结算价格最高的大型驻场演出之列,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观众为了观看演出,需要留在西安过夜,也有效延长了游客在西安的停留时间,带动了周边住宿、餐饮、交通等消费。
构建公众与动物之间的专属情感纽带
今年9月,24岁的上海公司职员林瑜利用休假时间,与闺蜜一同前往南京,开启了三天两晚的旅行。在这次以“放松+城市漫步”为主题的行程中,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成为她们最期待的一站。
林瑜向记者坦言,自己是被社交媒体“种草”的。“我经常在短视频里刷到他们给动物设计的有趣玩具,还有那些可爱的手绘名牌和说明牌,慢慢地就被吸引了。”她说,“这里特别有爱,是一个真正尊重动物的地方”。
游玩之后,林瑜觉得“不虚此行”。这里“与其说是个动物园,不如说是一个超大型的自然博物馆和生命教育课堂。”最打动她的,是动物园传递的“尊重生命”的理念,以及无处不在的“用心”。“场馆设计最大限度地模拟了野外环境。动物们状态很放松,充满活力,非常治愈。”林瑜说。
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园长沈志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园坚持以“保护教育”为核心使命,凭借专业的动物保育技术、温暖的人文关怀与独特的运营理念,成功探索出一条城市动物园的转型与创新之路。
这座被年轻人亲切称为“南京版迪士尼”的动物园,生动诠释着“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温柔以待”的理念。园区通过有温度的科普方式,赋予每只动物独特的“个性”。从生动有趣的手绘科普牌,到真挚动人的“老马走了”动物讣告,这些充满情感的表达深化了公众与动物之间的情感连接。
沈志军向记者介绍,红山森林动物园会通过常态化直播向公众展现动物的真实生活与治愈瞬间。例如,园区引导孟加拉虎在非麻醉状态下配合完成B超检查,完成国内首例合趾猿剖宫产手术,帮助黑猩猩“乌豆”“憨豆”回归群体等。这些故事通过“云游园”等创新模式在网络传播,结合云认养、个性化文创开发等方式,构建起公众与动物之间的专属情感纽带。
数据显示,2024年红山森林动物园接待游客797.2万人次,其中70%为外地游客,30岁以下观众占比达70%。2025年上半年,游客量已突破400万,20-30岁游客占比超过60%。
此次南京之行,林瑜和闺蜜的人均预算约为1200元。在红山森林动物园,她们每人消费约220元,包括40元门票、120元文创产品以及约60元的园内特色咖啡与简餐。
在林瑜看来,这些花费“非常值得”。她向记者表示,红山森林动物园精准地把握了年轻一代的情感需求。“‘以动物为本’的理念与我们关注动保、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高度契合,让我们觉得来这里不只是游玩,更是一种有态度的消费和价值观认同。”
中国旅游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兼职教授肖潜辉认为,红山森林动物园成功的重要启示在于,相比共情营销,价值观营销是更高层次的营销策略。“当动物园高举‘尊重生命、保护动物’的旗帜时,必然引发年轻人强烈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
定义精品,打造精品
“当代消费者已经发生变化,尤其是Z世代,他们具有自主、自由的消费特质,不愿被动接受既定产品,而是希望在参与和自由发挥中寻找价值、共情与共鸣,追求社群化的共同体验。”南开大学商学院院长白长虹说。
如何定义“精品”?白长虹认为,“精品”应由顾客来定义。年轻一代消费者注重悦己、认同自我价值、追求情绪价值,并倾向于共享消费、共创消费与情感消费。这些需求正是“精品”的核心依据。
如何打造精品?白长虹提出,应重视“两个赋魅”:一是数字赋魅,即借助科技特别是数字创造力增强吸引力。二是文化与艺术赋魅,“数字与艺术的赋魅共同构成了打造精品的关键路径”。
其次要重视场景创造。通过融合各类资源,构建全新的消费场域,以适应年轻消费者的需求。
此外,应特别强调社群连接。“消费不是一次性的行为,而是要建立情感与技术的持续连接。而社群是推动项目跨越周期、持续成长、不断迭代与创新的重要力量。”白长虹说。
(文中邱屿森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夏瑾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0月24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