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桥艺术中心里,刚刚落幕的原版音乐剧《剧院魅影》,为北京2024年原版引进音乐剧市场画上圆满句号;200余年湖广会馆里,戏曲元素交织摇滚音乐,一部青春悬疑大戏《金风玉露》正在热演……天桥演艺区的蓬勃发展可见一斑。
北京天桥演艺区是首都“文化中心”功能的重要载体,是北京“演艺之都”建设的核心承载区。在这里,精彩的演出每天都在上演,艺术的星火时刻闪烁光芒,为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建设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积蓄着力量。
在天桥演艺区背后,成立于2014年的天桥盛世集团已走过十年。作为天桥演艺区的开发建设和运营平台,作为西城区国资委直接监管企业,十年来,天桥盛世集团“固根铸魂”,砥砺前行,在园区运营、影剧院发展、艺术生产、文化投资等领域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铸就一个个盛世品牌,为“演艺之都”建设贡献“天桥”力量。
十年一剑 天桥演艺区起步区蔚然成型
南起永定门、北至珠市口,东西以太平街和北京南中轴线为界,这一面积为2.07平方公里的片区,就是天桥演艺区。这里交汇着老北京的城市记忆,也书写着新时期首都北京发展的新篇章。在这片艺术的沃土上,天桥盛世集团已耕耘十年。
2009年,北京市出台《促进城市南部地区加快发展行动计划(2010—2012年)》,提出打造天桥演艺品牌,建设首都演艺活力区。2010年,原宣武区和原西城区合并设立新的西城区,天桥演艺区被划为北京“十二五”规划中的重大产业项目,2011年启动演艺区规划建设。天桥盛世集团自成立以来,按照首都“文化中心”功能定位的要求,在传承天桥百年历史文脉的基础上,着力推动天桥演艺区项目建设。昔日老北京天桥的“一座桥、四面钟、八大怪”,向演艺场所多样、演绎形式丰富、演艺资源丰厚的现代演艺聚集区转化。
2015年,拔地而起的天桥艺术中心正式营业,北京市民对“天桥”这个充满历史性意味的文化地标有了全新的认知。随着天桥市民广场、中华影院、天桥历史景观工程等项目陆续建成,一批批艺术家工作室和文化产业公司入驻,片区内的特色街区、胡同、院落逐步实现改造升级,书店、博物馆、影院逐渐点亮城市文化空间,艺术渐渐走进生活。
“十年来,天桥演艺区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如今,聚集了包括天桥艺术中心、天桥剧场、万胜剧场等多处文艺演出场所,汇聚了中演院线、北京演艺行业协会、道略文化咨询等数十家文化机构。”天桥盛世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尹一新说,通过产业联动带动区域形成多元文化空间及文化品牌,天桥演艺区形成30多处公共文化空间,年承载4000多场文化活动,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发展,发挥了建设“演艺之都”重要承载区的作用。一路走来,天桥演艺区起步区已蔚然成型,产业生态体系初步构建,先后获评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版权示范园区、国家音乐产业基地等荣誉。
天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天桥演艺区的发展也始终不忘传承历史文化印记。在“天桥·艺巢”计划的吸引下,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工作坊、小微博物馆、大师工作室等艺术机构和空间开到胡同里,艺术家与居民共同生活。赵锥子24号院、鹞儿胡同11号院等多个院落获评“最美院落”。在文化产业赋能城市更新的道路上,城市画卷从旧貌改换了新颜。
面向国际 文化金名片闪耀光芒
天桥演艺区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静立于珠市口以南的南中轴线一旁、毗邻天桥市民广场上四面钟的综合性艺术中心——天桥艺术中心。庄严简洁的天桥艺术中心与南中轴线上城市风貌协调统一,流线型的飞檐点缀,擦亮一颗艺术的明珠,成为“演艺之都”的绚丽风景。
9年前的11月20日,随着英文原版音乐剧《剧院魅影》水晶吊灯的华丽升起,天桥艺术中心正式开门迎客,在北京演艺版图上开辟新的篇章。经过9年的运营,天桥艺术中心以国际、时尚、大众为品牌定位,上演一部部中外大戏,迎来一位位艺坛明星,构建了以音乐剧为核心,戏剧、舞剧、儿童剧特色鲜明的演出标签。
目前,天桥艺术中心已形成天桥国际音乐剧展演、天桥·华人春天艺术节等8大演出节展品牌矩阵。每年有一半的音乐剧来自海外,为观众带来世界经典剧目;“老舍戏剧节”“传统焕新计划”等品牌演出季,也在积极履行天桥艺术中心作为文化国企的责任与担当。同时,以演出、艺术培训、空间经营、艺术教育“四轮驱动”的发展模式,不断提升天桥艺术中心的盈利能力。
亮眼的成绩单频频传来,天桥艺术中心自2015年开业至今,累计演出1593部剧目、6488场,观众334万人次。2019年、2023年天桥艺术中心年度票房突破亿元大关,成为全国屈指可数的票房亿元剧院。2024年更是喜报再传,今年5月,天桥艺术中心票务系统显示当年总票房正式破亿,创下了天桥艺术中心开业九年以来票房破亿速度最快的纪录,比2023年票房破亿的时间提前了两个月。2024年11月,天桥艺术中心年度演出票房达到2亿元,创开业以来新高,为北京文化消费市场注入强劲活力。
“看音乐剧到天桥”,天桥艺术中心运营9年,让这个理念深入北京乃至全国观众的内心。天桥艺术中心一直与中国音乐剧共同成长,2亿元票房中,占比62%的部分来自音乐剧。在音乐剧产业蓬勃发展之际,天桥盛世集团率先抢占赛道,于2023年11月举办首届北京·天桥音乐剧年度盛典,吸引国内外百余位音乐剧人汇聚北京,打造一场属于中国音乐剧行业的年度盛宴,也为北京市西城区再添一张全国文化金名片。
2024年,天桥音乐剧年度盛典继续扬帆起航,并在11月持续整月,举办音乐剧盛典论坛、发布《2024年中国音乐剧市场年度报告》、举办音乐剧年度盛典晚会,成为备受全国瞩目的音乐剧行业盛事。音乐剧是天桥艺术中心的战略性产品,在中国音乐剧产业发展的路上,如何推动中国原创音乐剧发展、体系化培养音乐剧人才、助推优秀作品孵化,天桥艺术中心勇于担当正在和行业同仁一起努力前行。“北京的天桥 世界的舞台”也已初具口碑。
硕果频出 深耕艺术生产屡推“大戏”
“因为这部剧,历史书上被几句话概括的人物变得生动了起来,‘戊戌六君子’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名字。”今年8月,一位观众在国家大剧院观看话剧《北京法源寺》后,在社交平台留下了这样的评价与感慨,多位网友在回复中热烈讨论,并期待《北京法源寺》再次演出。这部已诞生近十年依旧长演不衰的作品,正是天桥盛世集团在精品艺术创作上不断深耕而喜结的硕果。
《北京法源寺》是天桥盛世集团与中国国家话剧院联合推出的作品,亦是2015年天桥艺术中心“双开幕”的开幕大戏之一,亮相之初就呈现出极高的艺术品质,践行着天桥盛世集团用心、用情、用功深耕文艺精品力作的决心。
十年来,天桥盛世集团精益求精,推出多部艺术精品。《北京法源寺》奠定了传统文化的浓郁基调后,随后《牛天赐》《老舍赶集》《老舍五则2024》等致敬老舍先生的作品纷纷被搬上舞台,洋溢着京味文化的特色。今年,由天桥艺术中心等多机构出品的舞蹈诗剧《九歌》首演亮相,著名舞者胡阳用现代写意的舞蹈编排、独特极简的舞美设计叩问屈原同名长诗,将传统文化意境通过中国舞蹈和舞台艺术表现出来,成为不少观众的“年度必看”。
影视赛道亦有天桥盛世集团的身影。所投资的电视剧《幸福里的故事》,入选广电总局2020年度十大精品电视剧片单,获中美电视节金天使奖。“天桥盛世”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逐年上升。
风雷京剧团、北京杂技团、北京皮影剧团是天桥盛世集团旗下的三家区属文艺院团。十年来,三家院团坚守传承,开拓创新,不断推出符合现代审美的艺术作品。北京市西城区是京剧发祥地,老天桥更是梨园界的聚居地,风雷京剧团为助力提升西城区“京剧发祥地”品牌传播力和社会影响力,多年来开展国粹京剧体验活动,吸引各年龄段市民感受京剧魅力。与此同时,创排京话剧系列“梨园三部曲”《网子》《缂丝箭衣》《角儿》,已成为话剧市场雅俗共赏、常演不衰的舞台佳作,缉毒题材《戏悟》更是让年轻人爱上京剧。
成立于1957年的北京杂技团是北京市级非遗项目“天桥杂耍”的传承保护单位,在重大杂技赛事中屡获佳绩。近年来,北京杂技团推出系列国风杂技剧《斗水》《涿鹿之战》《四季》以及主旋律杂技剧《春望-小萝卜头》《永定山河》等大型题材作品。同样组建于1957年的北京皮影剧团,则是由政府部门组建的北京地区唯一专业国有皮影剧团,被列为国家级和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单位。剧团积极探索跨界融合,创意光影亲子剧《企鹅!企鹅》用传统皮影讲述国际化故事。非遗,在天桥的热土上焕发时代光彩。
活化文物 重焕光辉融入当代生活
西城区虎坊桥路口西南侧,建于1807年的湖广会馆静静伫立,它走过了两百多年的岁月。谭鑫培、余叔岩、梅兰芳等名家曾在此登台献艺,可谓名家名流荟萃之地。2024年1月,伴随着气度恢宏的京腔雅韵,这座“当代京城第一会馆”霎时重焕光辉。
“十年来,我们以尊崇之心守护传统文化。”尹一新说,为焕新重张的湖广会馆打造沉浸式剧目《湖光洄梦》,融入戏曲新业态,以全域戏曲展陈、沉浸式演出、文化餐饮等内容,推出京剧主题的中国戏曲艺术体验新空间,正是天桥盛世集团打造文物活化利用新场景的一次积极实践。
如今,沉浸式音乐剧《金风玉露》正在冬日里的湖广会馆热演。《金风玉露》融合了戏曲、音乐剧、舞蹈等多重元素,青春、成长、悬疑的剧情融汇亲情、爱情、家国情等多条线索,讲述了一位京剧武生成为武生泰斗的故事。“活化”的湖广会馆,不仅是今时今日音乐剧的上演场地,更是《金风玉露》剧中故事的发生地,历史与现代在这里交叠。有观众深情感叹,“第一次去戏楼居然是去看音乐剧,戏班子的故事,就该在戏楼里演,台上台下距离超近,还有小互动,太沉浸式了!”
同在这个冬天,申遗成功的北京中轴线再添新看点:历经多年腾退修缮,560余岁的先农坛庆成宫首次向观众敞开大门,成为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一部分。由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先农坛的最后一个古建筑群开放了。
一度“沉睡”的古建筑群不仅“亮”出来了,如今,庆成宫古建筑群还融入现代展示手段、推出文化内涵丰富的文创产品,让游客可以充分领略这处皇家古建筑群的风采。随着先农坛庆成宫的开放,天桥盛世集团与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签署IP授权协议,授权天桥盛世集团与方壶昭文共同开展庆成宫文物空间资源利用工作,聚焦展现北京中轴线突出价值、完善首都文化空间体系、带动区域文化资源共振、提升配套服务保障能力,打造彰显都城文脉、功能复合、全龄友好、可持续运营的“城市会客厅”。在不久的将来,北京中轴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还将增添闪亮的新地标。
“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我们主动作为,完成天桥商场外立面改造,推进北京育才学校新址建设;天桥盛世集团旗下北京戏曲博物馆与天桥博物馆文化与科技融合,让大众从‘京剧发祥地’步入‘相声发源地’,感受京味文化,读懂西城故事。”尹一新说,守护文化之魂,天桥盛世集团一直在行动。
多元品牌 “首影2.0”布局城市副中心
十年来,天桥力量还铸就了多个文化品牌。在新时期布局北京城市副中心,打造融合演艺新空间的“首影2.0”品牌。
2024年新年伊始,位于北运河畔乐堤港西区的首都电影院城市副中心店正式开门迎客,城市副中心再添一文化空间。作为北京首家复合影院,该影院总面积达7243平方米,除大厅等配套设施外,首都电影院城市副中心店共有11大空间,包括9个影厅及“光影馆”“飞行馆”两个主题馆。
首都电影院城市副中心店里,飞行影院首次被引入商业体中,观众在360度球幕的包裹下,坐上动感座椅就可以穿梭在不同场景中。无论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是人类文明的恢宏营造,体验者都能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尽览一座城市、一个国家,感受一段历史、一种文化,故事的讲述者也终于有机会同时借助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感觉,实现内容的完整表达。这是一场体验者与创作者的对话,更是科技与文化的融合。
剧院和影院的界限在哪里?首都电影院用“多功能演艺厅”给出了答案,在城市副中心的“多功能演艺厅”中,全年持续不断的演出,打通了剧院和影院的舞台边界。经过一年的探索,首影旗下全新的剧场品牌即将在2025年发布,这是影院探索多元业态发展的重要一步,也为行业打开了全新的思路。
首都电影院在影厅内容创新之余,针对公共区域也做出了全新的尝试。2024年,首都电影院电影文化生活新空间在西单店、城市副中心店亮相,味蕾电影院、时光茶舍、蒙太奇生活馆、首影艺廊等新消费品牌一经推出便广受好评,城市文化消费场景又一次被点亮。
正值年终岁尾,新春将至,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传统节日品牌——厂甸庙会、红楼庙会又开启了新一年的筹备。2025年是“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后的第一个春节,天桥盛世集团作为庙会的主承办单位,坚持守正创新,坚持“文市”特色和红楼特色,打造出最具文化味的庙会,陪伴市民度过一个又一个充满烟火气的中国年。
“盛世”华章 党建引领事业发展航标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回想十年前,正是在党的十八大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指明方向的背景下,在西城区委区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天桥盛世集团应运而生,于2014年12月正式组建。十年来,天桥盛世集团在西城区委区政府、区国资委的领导下,积极响应国家文化发展号召,主动融入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和西城区文化强区建设,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之路上奋力拼搏、砥砺前行。
十载春秋,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天桥盛世集团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落实重大决策部署和重点工作安排,按照“2-1-1-5-2”中国式现代化西城实践蓝图指引,紧紧围绕“红墙先锋工程”和“双提升”工程的推进落实,不断深化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机制,打造“焕彩南中轴,演艺新天桥”党建联建联学系列品牌,构建“大党建”工作格局。筑牢文化国企意识形态工作主阵地,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为集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在续写天桥演艺区发展新篇章的漫漫征途中,天桥盛世集团将继续前行,履行好文化国企的责任,在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和西城区文化强区战略实施的进程中,为推动行业以及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为北京建设“演艺之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文/韩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