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财经|共青团|大思政|青年电视|青年之声|法治|教育|中青校园|励志|文化|军事|体育|地方|娱乐|ENGLISH

列车火热开行 激活消费潜力

发稿时间:2025-04-20 08:47:00 来源:中国旅游报 中国青年网

游客乘坐“乐游长三角·水韵江苏”主题旅游列车,开启春日之旅。 李信宏 摄 

  本报记者 唐伯侬

  近段时间,各地银发旅游列车密集开行,不仅给老年群体提供了特色体验,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成为提振消费的新引擎。车轮滚滚向前,银发经济产业链条也随之被激活。

  火热预订 折射消费市场变化 

  “今年以来,我们已经开行了8趟银发旅游列车,很多产品一上线就有游客报名和咨询,60岁及以上的老年群体占比很高,其中,‘大美青海·幸福西藏’入藏旅游专列上银发族占比高达七成。”青藏高原铁道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丽敏告诉记者,进藏旅游列车很受银发族欢迎。“壮丽的雪山、广袤的草原、湛蓝的湖泊,以及多元的民俗文化,这些对银发族有着不小的吸引力。”

上铁文旅传媒集团公司上铁国旅专列部经理王娟同样感受到了市场的热度。她介绍:“截至3月末,我们已累计开行了14趟银发旅游列车,开行目的地扩容至长三角地区的30座城市。”银发族坐着高铁畅游长三角已成新时尚,列车载着他们邂逅了一场又一场的春日浪漫。

  不仅如此,从河南的“大河之南号”到山东的“齐鲁之星”,从新疆开出带游客环游南北疆踏青赏花的银发旅游专列,到京津冀携手粤港澳“京铁乐游”银发旅游列车……全国各地开行的银发旅游列车,出现了很多“一票难求”的情况。

  “银发旅游列车愈发对我们的‘胃口’了,每次产品一上新,就会有人在微信群里‘约伴’。一方面,体验好,车厢整洁明亮,加宽护栏、防滑扶手、紧急呼叫器对老年群体很‘友好’,还有专业医护人员全程陪伴,可以提供健康餐食搭配,身体健康监测等服务,列车上还有娱乐室、阅读区、棋牌室等;另一方面,节奏慢,全程不用赶路,一点不累,可以深入各个景点慢慢玩。”已经多次搭乘银发旅游列车出游的高叔叔告诉记者。

  银发旅游列车的火热预订折射出老年消费市场的变化。在王娟看来,当前银发族的旅游消费正在向“品质体验型”转变,他们愈发愿意为品质好、服务优的旅游产品买单,而银发旅游列车正契合了这一需求。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院长吕宁分析,如今,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不再囿于常年生活的地方,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而是积极走出家门,去追寻生活的美好与远方的风景,而覆盖全国、线路多样、主题丰富、服务全面的银发旅游列车,为老年群体提供了丰富的产品供给。银发旅游列车为老年群体打造了舒适、便捷、充满乐趣的出行环境,让列车成为老年人展示才艺、体验非遗、交往互动的惬意空间,满足了其个性化和互动性的需求。另外,银发旅游列车将适老化改造从简单的“加个扶手”升级为系统性工程,让服务从“适老”升级为“护老”,展现了对于老年群体的关心与呵护,满足了老年人的情绪价值。

  有业者分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群体逐渐步入老龄阶段,他们将是未来搭乘列车出游的主力。这一群体知识水平高、文化需求强烈,身体状况好、社会参与意愿强,看重健康养生和生活品质,注重文化共鸣与社交属性,呈现出更强的年轻化、活力化特征,而这也重塑了银发旅游列车的设计逻辑。

  深度联动 为沿线经济引入活水 

  银发群体的多元需求也引发业者们深入思考——银发旅游列车该如何与沿线业态和资源深度融合,丰富在地体验,提高服务附加值,才能让产品“追上”不断升级的旅游消费需求?

  参与运营熊猫专列的四川省中国青年旅行社旅游专列事业部经理杨晓月告诉记者,他和同事设计产品的核心是突出主题化和场景化,并与当地形成密切联动。“我们不仅有观光游览项目,还联合当地用好节点,构建场景,比如设计与采摘节、油菜花节等相关的旅游产品,再融合当地文化,加入层次感更强、丰富度更高的内容,力争给客人留下记忆点。比如,在贵州兴义融入‘声音的活化石’——布依族八音坐唱欣赏,在四川西昌融入漆器绘画体验,在新疆乌鲁木齐加入西域文化探访项目。”

  让杨晓月自豪的产品设计是新疆“西域通关打卡”文化体验,这也是最让老年游客“上头”的。“我们的产品以张骞出使西域为故事背景,给游客发放‘通关文牒’,让他们到沿线各场景完成任务并收集印章。我们会设置书屋、馕饼店铺等有代表性的场景,同时安排NPC(非玩家角色)为游客讲解相关历史文化和线路脉络,任务完成后可兑换西域特色纪念品。这种沉浸式设计能够让游客更好地‘入戏’,走进当地、融入当地。”

  沉浸式旅游场景的设计不仅吸引了客流,还带热了沿线的旅游业态。

  “我们在行程中还特地安排游客打卡民俗村,并在林芝加乃村合作社参观当地居民纯手工打造的银饰品。游客对这些有在地化特色的内容很感兴趣,还会买走一些农副产品,当地人的收入也增加了。”黄丽敏说。

  如今,在环游南北疆的银发旅游列车上,经常能看到沿线居民与游客“拉家常”,展销农产品、特色美食和手工艺品的场景。“不少村民因此受益,收入有了提升。不仅如此,我们还结合当地气候和物产特点,与当地度假区合作,打造集疗养康复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产品。铁旅融合带动沿途森林、温泉、中医药等康养资源产生更高价值,形成‘1+N’的消费乘数效应。”新疆铁路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旅游事业部副经理林闻说。

  杨晓月介绍,他们与行程沿线地区的非遗工坊进行了联动。“我们联系当地的非遗传承人、手艺人,把客人带到他们的工坊中参观体验,让相关技艺被更多人了解,这些手艺人别提多高兴了。依靠‘铁路+’的模式串点成线,助力乡村多个旅游业态的发展。”

  中国旅行社协会铁道旅游分会秘书长曾辉认为,通过“交通+文旅+消费”的融合升级,银发旅游列车能够激活区域经济新动能,实现多方共赢。银发旅游列车作为移动的文旅载体,通过与地方特色品牌结合,能够将交通过程转化为沉浸式消费场景,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旅游体验,也为本土企业打开精准流量入口。

  “一趟专列就是一条流动的经济链。”在吕宁看来,每趟专列如同经济触手,激活沿线餐饮、住宿、非遗手工艺等产业,形成“一车出发、全域受益”的涟漪效应。“据大数据测算,每开行一趟银发旅游专列,可拉动地方消费约100万元。银发旅游列车通过创新‘一线多游’模式,串联起沿线的多种旅游业态,形成‘文化主题廊道’,这种设计既能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又能激活沿线资源,从而带动区域文旅经济发展。”

  持续引客 从容追寻诗和远方 

  银发旅游列车不仅打通了“出行—消费—服务”的链条,带动沿线产业链升级,更为银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实现了老年人生活消费空间和场景的拓展。

当下,我国银发经济的巨大潜能正在逐步显现。根据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等部门发布的《银发经济蓝皮书:中国银发经济发展报告(2024)》,到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有望达到30万亿元。而旅行社业者们也在努力抢抓这一契机,努力让更多银发族搭乘旅游列车从容地追寻诗和远方。

  有业者提醒,想要接住银发经济的红利,还需做好系统规划和精细服务。

  车厢连接处的门槛被平缓的斜坡取代,装置防滑地面和安全扶手,增设紧急呼叫按钮,边角进行导圆处理或软性包裹……在不少业者看来,让银发群体出行舒心,硬件的适老化改造是重中之重。在进藏旅游列车上,车厢内温度可精准调控,全程提供稳定的有氧环境,缓解高原旅行可能带来的不适;环疆银发旅游列车内部进行了无障碍设计,车厢还配有小冰箱方便老年群体存放需冷藏药品。“总之,我们想银发群体之所想,为他们提供最大程度上的便利。”林闻说。

  与此同时,业者也在积极解决银发族在行程中的难点问题,不断提升“慢游”的品质。杨晓月告诉记者,在熊猫专列行程中,他们会协调景区为老年游客开设绿色通道,缩短排队时长避免拥挤。“我们在景区内设置了专属的休息服务站,安排专门的服务人员,备好热水和清凉油、藿香正气等常用药品。”

  黄丽敏介绍,他们加强了与旅行社、保险公司、医疗保障机构等的合作,整合各方资源,为不同需求的老人提供定制化的旅游套餐。针对老年游客体力差、长途旅行易疲劳的情况,将地接乘车时间适当压缩。“我们还会特意在行程中放慢节奏,在景色优美的点位给银发族安排茶歇、旅拍等活动,让行程具备更高的松弛感和体验度。”

  曾辉建议,银发旅游列车产品设计核心应是“慢节奏+深体验”,实现地域特色资源与群体需求的适配。比如,突出文化魅力展现,设计的线路优先选择历史文化名城、非遗聚集地,通过手工艺体验、地方戏曲观赏等轻体力活动,唤醒银发群体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共鸣。此外,更注重健康层面的内容,采用“慢行游览”的模式,配备医疗团队并设计弹性行程,兼顾银发群体的旅游安全与体验深度。

  不少业者已经提早对后续产品进行设计规划,在他们看来,银发旅游列车的火热开行不只在春季,而是要与全年季节性消费行为融合,满足更多细分人群的需求,为银发族提供更多样的选择。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深化与长三角各地文旅部门和旅游企业的全链条合作,深度挖掘旅游目的地自然风光、人文风情、历史文化等特色资源,打造更多契合银发族快旅慢游、康养旅居的主题旅游列车产品,进一步激发区域消费活力和银发经济潜力,让更多长三角银发游客说走就走,拥抱诗和远方。”王娟说。

  曾辉介绍,接下来协会将深化与文旅部门的合作,根据不同季节不同目的地开发更多“铁路+康养”“铁路+研学”“铁路+旅居”的产品,进一步融入“慢旅行”理念,通过“一线多游”的长线设计满足银发群体对沉浸式旅居的需求,让乘银发旅游列车出游成为老年人文化生活和社交的新方式。

  一趟趟穿行的银发旅游列车,承载着一个个动人的服务场景,带领银发族开启诗和远方的旅程。

责任编辑:郭文静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