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5月3日,游客蔡雯来到江苏苏州开明大戏院沁兰剧院,进入“华府”落座。随着欢快的音乐声起,沉浸式音乐剧《新唐伯虎点秋香》正式开演。
该剧目改编自清代吴信天经典弹词《三笑》,结合当下语境,全新阐释了唐伯虎偶遇华府秋香之后的爱情故事。“苏州虎丘‘三花’——茉莉花、白兰花、玳玳花和苏州团扇等非遗元素巧妙融入剧中,整部剧地方文化氛围浓厚,充满烟火气。”蔡雯夸赞道。
文旅如何激发消费新动能?今年以来,江苏文旅通过政策加持、文化赋能和业态创新提升游客体验感,拉动文旅消费。据江苏智慧文旅平台监测,“五一”假期,江苏省纳入监测单位共接待游客3533.02万人次,游客消费总额达162.72亿元,同比2024年分别增长15.62%和14.79%。
拓展文旅消费新空间
江苏鼓励打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商旅文体融合、“夜经济”品牌等消费新业态和新场景,创新多重体验的复合型消费模式,全方位增强消费动能。1月2日,江苏省财政厅、文旅厅等五部门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文体旅联动提振消费的若干举措》,围绕促进入境旅游恢复发展、支持发展文旅新业态、支持“夜经济”品牌等十个方面,提出具体奖励措施。
近年来,江苏在繁荣夜间文旅经济、促进夜间文旅消费方面成效显著。在全国率先出台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建设指南和评价指标,认定省级集聚区45个,其中16个入选国家级集聚区,入选数量居全国第一。此次出台的若干举措明确,用“真金白银”支持夜间文旅消费场景升级,比如,对省级以上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按年度累计接待游客量分三个档次给予高额奖励。
“五一”期间,江苏出台多项便民举措,方便游客出行。南京为乘火车抵达的外地游客提供抵达十日内的景区购票和食宿等优惠;苏州推出“自在游”行李直送服务,让“说走就走”成为可能;扬州、连云港东海等地向游客开放政府食堂……一系列便民服务,既获得了口碑,也温暖了人心。
文化赋能打造消费新地标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在苏州仓街,150米城市展面打卡墙以丝绸纹样和配色之美装点了街区。走进“衮和TA的朋友们”数字展厅,借助沉浸式三维投影等科技手段,观众可全方位领略传统服饰之美。
“这是一次对苏州丝绸文化和江南文化的全新数字表达和传播。此次展览首次将苏州丝绸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清代‘石青缂五彩四团云龙衮织成’以数字化形式动态呈现。”苏州丝绸博物馆馆长钱兆悦介绍,展览通过跨界联合,打造仓街、平江、山塘文旅线路主题游船专线,推出“丝绸+昆曲”服饰妆造体验活动,联动周边商家开展十二章纹集章打卡等特色文旅消费活动。
南京的秦淮河夜游和《大梦·红楼》演出、苏州的“拙政问雅”和园林版昆剧《浮生六记》、徐州的《彭城风华》……江苏各地深挖文化底蕴,打造别具特色的城市文艺地标,构建“文化赋能”新生态。
业态创新激发消费潜力
“叮咚!‘大明都水监’第二季即将重磅上线!”4月30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一则预告,吸引了粉丝们关注。“这是我们博物馆最受欢迎的互动体验式展览。”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介绍,观众可在同一个展厅空间获得多次不同的探索体验,亲身感受运河的风云变幻。
郑晶表示,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共接待游客13.73万人次,开展教育活动近百场,文创收入超过420万元。
在常州,迄今已举办十届的太湖湾音乐节,已成为游客“五一”假期阖家欢的新选择。与此同时,常州推出“一张票玩转一座城”活动,带动多个景区、酒店、餐饮商户向太湖湾音乐节乐迷提供优惠活动。第十届太湖湾音乐节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70%的省外乐迷,带动超过6.5亿元的周边消费。
(本报记者 苏 雁 李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