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旅游

首页 >> 最新资讯 >> 正文

河北发布3条避暑旅游线路 涵盖海滨、高原、森林

发稿时间:2025-07-13 09:06:00 来源: 北京日报

  秦皇岛的海豚表演。 赵杰摄

  本报记者 李如意 实习生 代欣璇

  “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这句旅游口号持续破圈,折射出河北省深耕京津及周边重点客源市场、持续丰富旅游供给的显著成效。暑期来临,河北省气象局、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发布了3条避暑旅游路线,串联起渤海海滨的浪漫、坝上草原的壮阔与太行山区的幽深,京津游客“周末到河北”可享受“风有凉度、山有故事、海有诗意”的清凉画卷。

  海滨焕新 “文旅菜单”不断丰富

  夏日的秦皇岛海滩,阳光照耀,海鸥轻舞,市民和游客漫步其间,不时停下来拍照留念。这里海水碧绿、金沙绵软、礁石奇特,受到京津冀游客青睐。

  在海港区的一家酒店内,北京游客窦先生和老伴儿正准备带着小孙子去海滩。他们头戴遮阳帽和墨镜,手里拿着小水桶和铲子,“我们查了潮汐时间表,马上就能赶海了,一会儿可以抓点小鱼小虾,小孩子特别喜欢。”简单交谈后,祖孙三人奔向海边,消失在人群里……

  作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山、海、关、城资源的滨海城市,秦皇岛市近年来紧跟市场新趋势和游客需求变化,持续优化文旅产品供给,不断上新场景业态,“文旅菜单”品类愈加丰富。

  夜幕降临,海港区的文旅商街“秦皇小巷”一片热闹,往来游客都会在写有“秦皇岛”字样的墙边拍照留念。

  小巷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众多慕名而来的游客在种类繁多的美食间流连。秦皇小巷分为东西南北四个巷,现由秦皇小巷美食街区、秦皇市集文创街区、秦皇秀场娱乐街区三大板块组成。游客吃饱喝足后,还可以去文创街区瞧一瞧。文创水杯、贝壳藤编、盖章明信片……“秦皇造物”文创产品商店有众多富含秦皇岛本地文化特色的小物件吸引游客驻足。

  去年,秦皇岛市入选“2024最具潜力文旅城市”,全年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花费均增长10%以上;吸引京津老年人来秦康养突破6万人。2025年秦皇岛市提出,打造全国滨海旅游目的地,实施一批标志性、引领性文旅项目,当地将持续上新文化游、夜间游、体育游、乡村游、研学游等“旅游+”融合发展新业态,进一步叫响“秦皇山海 四季皆游”的城市旅游品牌。

  山地清凉 崇礼夏季游客量超冬季

  告别海风的咸鲜,转向燕山深处的清凉。曾以冰雪闻名的崇礼,正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山地气候和便捷交通,成为京津家庭夏季避暑的热门之选。

  生活在北京的王婕(化名)已经是第二次来到崇礼,她曾和热爱滑雪的朋友在冬天去过崇礼太舞小镇,那时朋友就推荐,崇礼在夏天是个避暑胜地。

  7月初,王婕“举家出动”,带着四位老人和三个小孩自驾游,“正好孩子们都放假了,我们去崇礼待了4天。”一家人早上9点从北京出发,走京礼高速到达富龙度假区,总共花了3个小时。当驾车穿过隧道群后,炎热的感觉明显消失了。在这儿,晚上甚至需要穿件薄外套。

  在她看来,崇礼的核心吸引力在于宜人的气候和便捷的交通,这种天然的凉爽成为家庭出游的首要考量,富龙度假区的游玩设施也相对齐全。“从酒店步行几分钟就能到商街和室内儿童乐园,吃完饭孩子玩累了,我们可以直接抱回房间休息,休息完晚上还能出门看灯光秀和喷泉。”这种集住宿、餐饮、休闲于一体的度假社区正契合亲子家庭的需求,她计划8月份再来一趟,“下次我们要入住当地民宿,多待一段时间,更深入地感受当地氛围。”

  崇礼夏季自然条件优越,这里80%的地形为山地,森林覆盖率达71.53%,夏季平均气温为18.4摄氏度,适宜避暑、开展户外运动。记者从崇礼区文旅部门了解到,2024年全区夏季接待游客430万人次、冬季接待游客423万人次,夏季游客数量首次超过冬季,今年开启夏季运营后,旅游市场人气持续高涨。

  今夏,崇礼将举办314项夏季特色文旅赛事活动,包括全新升级的2025崇礼168超级越野赛、2025斯巴达勇士赛崇礼站等。

  在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过程中,张家口崇礼奥林匹克公园、翠云山旅游度假区等在今夏对场馆设施进行了升级改造。张家口崇礼奥林匹克公园打造的如意水岸乐园以“体育+生态+娱乐”为核心理念,开展皮划艇、游船、高空漂流、云端独木桥等水上项目,并配备亲子游乐区、环湖小火车及餐饮服务,为冬奥场馆赛后利用探索出了新模式。翠云山旅游度假区以“活力全开·畅玩一夏”为主题,推出多项全新户外运动及亲子娱乐设施,为游客打造集避暑休闲、亲子互动、极限挑战于一体的沉浸式度假体验,推动避暑休闲与体育消费深度融合。

  太行叠翠 古松林下育美育心

  从活力四射的现代度假区,转到太行叠翠的深山腹地,易县听松书院提供了另一种避暑选择——在古松林间,感受知识与美的滋养。

  7月10日,雨后的清西陵显得静谧舒适,听松书院的公益课堂却很是热闹。学生与老师积极互动,探索未知。趣味地理、植物的“语言”、情绪小管家等多项精心设置的课程,让孩子们乐享假期。“这是我第二次来到这里和孩子们真情互动,用我自己的经历与感悟去引导鼓励孩子成长,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很有成就感。”来自保定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的大二学生林欣悦说。

  听松书院位于易县清西陵核心景区内的五道河村,是一座充满故事与魅力的乡村书院,因紧邻一片古松林,起名“听松书院”。创办者梅静毕业于清华大学,怀揣着复兴家乡文化和教育的想法,2015年辞掉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工作,带着丈夫和孩子回乡创业,在自家老宅建起听松书院。

  听松书院的公共空间是一座乡村图书馆,免费开放。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在梅静的设想中,听松书院的核心内容是美育,希望通过自身成长及资源引入,在文化相对贫瘠的农村,开展美育教育、自然教育、国学教育等公益文化活动。从2016年开始,听松书院在线上线下举办100多期美育课堂。“开设地域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乡村发展建设等课程,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家乡的孩子们涵养审美的心灵、体验艺术境界。”梅静说。

  “书院是梦想,民宿是支撑。”梅静介绍,为了维持正常运行,书院和村民合作,按照当地风貌特色改造民居,建成了26间民宿。以青砖灰瓦为主色调,加上松木板的立面和装饰,整体看起来很温暖。“书院+民宿”的搭配,很快让听松书院出圈。“通过打造民宿、构建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发展木雕工艺产业、研发文创产品等多元化方式,盘活乡村文化,让乡村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梅静说。

  在易县听松书院,孩子们正在上美术课。

  京津冀观察

  “一车畅游”让京津冀美美与共

  邱凌

  7月9日一大早,京津冀首列观光旅游列车——“星光·燕赵号”从北京站首发,于15时8分抵达承德。

  近些年,“轨道上的京津冀”打通经脉,铁路旅游创新升级不断,一系列“铁旅融合”产品正在三地密集上线。从一票打卡三个城市的“海滨之旅”,到服务老年群体的“银发专列”,再到串联革命老区的“红色专线”,一处处“流动的文化长廊”对接着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就拿本次“星光·燕赵号”来说,这个集观光、餐饮、娱乐于一体的空间秒变“移动观景客厅”,列车内的非遗点缀,叠加窗外的自然美景,为游客打造“车在景中行,人在画中游”的极致体验。

  “轨道+文旅”愈发热络,也是三地协同发展的重要成果。京津冀地缘相近、人文相亲,资源丰富、优势互补,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元的旅游生态系统。近些年,三地联合签订了一系列框架协议、服务规范,文旅协同发展机制逐步完善。具体到现实层面,从资源互推,到客源互送,再到服务互联,三地景区串珠成链、一站直达,也让“上午故宫看展、下午海河游船、晚上长城夜游”的跨城体验成为常态。“这么近,那么美”,对于三地居民来说,周末换个城市“微度假”,正引领京津冀旅游新潮流。

  如今,三地互为热门客源地,1亿人说走就走的旅游圈已然形成。可以说,在线路开发、客源共享等方面,三地做得愈发成熟。如何加大联动,让游客能够停留更多时间,则是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为此,三地城市名片主打“文化+消费”概念,不断创新协同管理机制,为文商旅体等融合发展按下“快进键”。以眼下的暑期来说,三地就精心策划了消夏潮玩派对、缤纷体育盛会、休闲农商慢游等一系列消费场景。新需求催生新场景、新业态,而业态创新又将反哺消费升级,这样的良性循环将助推三地文旅迈上更高台阶。

  不久前,京津冀旅游景区联票面向全国发行,“一卡畅游”引爆社交媒体,让大家真切感受到三地文旅的魅力。深挖“文”的资源,做足“旅”的文章,区域文旅产业将绽放更多活力。

责任编辑:张丽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