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旅游

首页 >> 最新资讯 >> 正文

北京田庄村:传承革命薪火 打造诗画乡村

发稿时间:2025-08-19 13:52:00 来源: 北京日报

  本报记者 张骜

  门头沟群山里,有个田庄村。小村不大,因“崔显芳”三个字远近驰名。崔显芳是京西山区中共第一党支部创始人,为京西播下红色“种子”。烽火岁月中,崔显芳不幸牺牲,临终前在儿子手心写下“跟党走”的家训,如今已成为田庄村世代传承的红色“基因”。

  崔显芳烈士为田庄村留下的还有珍贵文化遗产。2018年起,田庄村梳理历史,开发村域,推出“薪火田庄”党建品牌。更借2024年门头沟区打造“诗画乡村”的机遇,让村容村貌、文旅产业有了新提升。如今,整齐干净的村舍、富足淳朴的村民,鲜活展现出红色革命村落的新面貌。

  雨后的京西门头沟山区云雾缭绕,群山环绕的雁翅镇田庄村美景如画。 本报记者 王海欣摄

  田庄村村景。 门头沟区委宣传部供图

  抗战岁月

  京西大地走出播火者

  田庄村所在的雁翅镇位于京西腹地。驱车一个多小时,转过一个又一个山湾,半山腰闪出一栋栋白墙红瓦的农宅,那就是田庄村。行至村口,“田庄村欢迎您”的告示牌欢迎着每位客人。迈步进村,红色元素扑面而来。

  “听党话 跟党走”六个红色大字醒目地刻在文化墙上;红色党徽雕塑后的白色建筑,正是京西山区中共第一党支部纪念馆,周边还有崔显芳烈士纪念馆、崔显芳故居等参观点位。虽是工作日,但京西山区中共第一党支部纪念馆内参观者不少,95后讲解员崔策将田庄村的红色历史娓娓道来。

  “这座雕像是根据崔显芳烈士后人的描述制作的,烈士生前没能留下照片。”铜制的崔显芳像表情坚毅、目视前方,展现了年轻革命者的干劲十足。说起崔显芳烈士的故事,村里每个人都能讲上一段。

  “中共党员崔显芳回到家乡,带回不少进步书籍,其中有《共产党宣言》《呐喊》《彷徨》等,与同乡和志同道合者分享。”田庄村党支部书记崔春洪讲起了崔显芳在京西播撒红色“火种”的故事。

  在那段烽火岁月中,崔显芳带头创办田庄小学、发展地下党员、创办中共田庄高小支部,并以“反对内战,一致抗日”“反对苛捐杂税”等为口号,发动了多起群众运动。

  “村里崔是大姓,大多和烈士家没出五服,每一代田庄人都被崔家‘一门四烈士’的精神鼓舞,感动着。”崔春洪说。

  1934年夏,崔显芳不幸被捕。经多方营救,他于1935年2月出狱,可仅仅数日后,重伤的崔显芳就不幸离世。

  历史不会忘却,如今的田庄村内,崔显芳的故事还在继续讲下去。每年,前来田庄村参观的人数以千计,走进每一处展厅、旧址,都会被这里的红色“基因”深深触动。

  发展时代

  挖掘资源长效激活红色“基因”

  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崔春洪见证了田庄村多年来的发展。他记得,自己小时候,田庄村是个名副其实的穷村。地处深山,这里山多、林多、耕地少,不少壮劳力都跑到门头沟城区打工。“小时候冬天没有菜吃,我父亲到区里背煤挣钱,买回大白菜,走一百里地抱回家。”

  传统农耕没有出路,田庄村何以为继?实际上,从2011年京西山区中共第一党支部纪念馆揭牌以来,村里就看到了红色文旅的前景。无奈,那时村里老人多,最年轻的讲解员都五十来岁,人手不够的时候,崔春洪干脆亲自上阵。

  “那时候就知道等,等着政府单位、企事业单位和学校联系我们,来参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他说。

  刚揭牌那几年,田庄村风光了一把。开春到立秋,全村都忙着接团。可是,参观完毕,游客的吃饭问题让崔春洪挠头了。有想吃忆苦饭的,有想吃自助餐的,可村里人员有限,众口难调,好不容易来的城里客,第二年不愿再来了。

  没有产业、难以形成回头率,让全村人的心头拧了个疙瘩。有村民问崔春洪:“书记,咱这挺好的展览,咋留不住人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村两委班子不知开了多少会,请来区里、镇里的专家、规划师帮忙“把脉开方”,最终确定,发展红色文化为主线的特色休闲文旅产业,把田庄村打造为集生态观光、民宿体验和红色教育为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好事成双,恰在田庄村明确方向之时,一位又一位带着热情与想法的驻村第一书记扎根田庄,为红色山乡引来资源与助力。

  “高校来的第一书记让田庄村和学校成了共建单位,农业口的第一书记为我们的蜂蜜和玫瑰花找到了销路。”

  几年间,田庄村变了样。修缮京西山区中共第一党支部纪念馆和崔显芳故居,新建崔显芳烈士纪念馆;深挖革命历史,出版发行《田庄生紫荆》,介绍崔氏“一门四烈士”英雄事迹,以崔显芳为原型创作话剧《跟党走》。

  同时,开辟讲述京西革命征程的2.5公里星火之路,建设青山花田间的徒步路线——星火玫瑰谷之旅;开发11类“薪火田庄”文创产品;将闲置小学改建为带有特色民宿体验的教育综合体;设计新建“红满天”大食堂,追寻红色记忆。

  “通过一批红色项目,构建起集多个功能元素组成的综合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把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村民致富的产业优势。”李思伟是村里新任的第一书记,他时常开着车在村里转,随时寻灵感、出点子、找资源,为“诗画乡村”建设的成果添砖加瓦。在充满活力的文旅产业带动下,近三年,村集体收入提升到500余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涨到2万元。

  文旅生金引来年轻创业者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田庄村发展越来越好,村里的年轻面孔也多了起来。如今,京西山区中共第一党支部纪念馆里最年轻的讲解员是95后女孩崔策。相比于年过五旬的前辈们,她的讲述更加生动,也更有感染力。

  “我就是门头沟本地人,大学毕业后来田庄担任乡村振兴协理员,现在不仅是村里的讲解员,也帮着村支书和第一书记处理一些日常事务。”崔策说。

  和她一样慕名而来的,还有田庄村红色教育基地“红雁谷”的90后主理人安雪。2019年来村创业后,安雪不仅为田庄村带来了高品质民宿,还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共同开发剧本杀、文创市集等特色活动,解决游客吃、住、游、玩多样化需求。

  安雪的邻居王一鹏也是几年前回村的。作为本村人,他开了一家名为“萤火聚”的特色餐馆。如今,游客不仅能在村集体的“红满天”大食堂里吃到忆苦思甜饭,也能在安雪、王一鹏那里品尝铁锅炖、特色家常菜,再也不用为吃饭问题发愁了。

  “现在,我们村有南山沟的自然风光,也有玫瑰谷的秀丽山色。想要全方位体验田庄村的美,没个两三天是不行的。”安雪的话道出了田庄村几年来的成绩,也亮出了回村人的决心。

  李思伟带领记者来到村里几处闲置的空地,发现这里已分割成小块、改造成了农耕小菜园。“我们计划让企业、单位、参观者们领养租种,既美化了村庄,又丰富了游览体验。”李思伟说,自己现在满脑子都是项目,最近正在深入了解南山沟秘密交通线点位建设。

  “下一步,我们想引入先进优质的服务管理主体,合作开发更多的休闲文旅项目,为田庄村带来更多可能性。”李思伟信心满满。

  崔江红与祖父崔显芳烈士的雕像合影留念。 受访者供图

  跨越时空的思念

  崔江红:乡亲们为我讲述爷爷的事迹

  第一次听说爷爷的故事,是小时候跟着父母回田庄村老家。刚一入村,年长的乡亲们就围上来告诉我们:“崔显芳带头营救了好多个矿工的命!他是咱们京西第一个共产党员。”

  父亲是遗腹子,我跟着父亲一起从年长的亲人和乡亲们口中渐渐知道了爷爷崔显芳的相貌和革命事迹。

  每每踏入崔显芳烈士纪念馆,我望着爷爷的雕像,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连绵不断的群山中,似有空谷回音,90多年来,爷爷的形象历久弥新,成为屹立在门头沟红色文化的一座丰碑。他的精神、事迹既激励着崔家后人,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

  勤俭持家、一日不读书则神索,以及“跟党走”的信仰,是我们崔家后人秉持的家训。我和家人将始终践行,努力做崔显芳那样的人,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作出贡献。

责任编辑:张秋红